返回

我要做门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七十五节 不堪一击(2)(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对自己和整个左传学派的蔑视与轻蔑的气息,勉强按捺住内心的怒意,还礼拜道:“然也!侍中公可有什么指教?”

    他就不信,对方还能推翻《左传》之上,白纸黑字,载于青史,流传数十年的经典故事?!

    “指教??……”张越咧着嘴笑了起来:“有什么好指教的?不过是一个莫须有的故事而已!”

    “为了编这个故事,杨公与左传诸生,几十年来没少废心思吧?”

    “你……”杨宣闻言,颤抖着手指,指着张越,怒吼着:“张侍中!不要血口喷人!”

    “当然……”张越微笑着道:“所谓‘郑伯克段于鄢’也可能与杨公无关,可能是战国时期,某位大人物的随笔之作而已……”

    “张子重!”不止是杨宣,在场的好几个左传大儒以及古文学派的大儒,纷纷起身,大声怒喝:“汝不要信口雌黄!”

    张越哈哈大笑:“在下从不讲没有根据的事情……”

    “《左氏春秋》之中所载的所谓‘郑伯克段于鄢’,在下有确凿证据,证明其为伪造……”

    这话一出,顿时全场惊骇。

    无数人侧目以对。

    左传之中所载的‘郑伯克段于鄢’,因为记载的太过详细,在过去数十年,虽然也有人质疑和非议,但,却无人能给出实锤。

    毕竟,秦始皇焚书坑儒,尽毁六国史书。

    而唯一存留下来的秦国史书,也毁于秦末战乱。

    由是,别说春秋的事情了,就连战国的事情,人们也知之甚少。

    整个诸夏文明,因此出现了一次文化大断层!

    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也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所谓今文,最初是指的,通过个人记忆,在汉季重现的春秋战国经学。

    所谓古文,则是从各种遗址、废墟之中挖掘出来的古代书简,经过当代翻译后出现的经学。

    因为种种原因,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在理念、思想、对事物的看法上,发生了南辕北辙,自相矛盾的争端。

    由是出现了两大经学阵营对立的情况!

    若张越能拿出实锤,锤破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

    那么……

    这说明……

    一个全新的史料记述,将出现在人前。

    张越却是昂着头,提着腰间的骠姚剑,走上台去,对着杨宣一拱手,问道:“杨公可读过论语?”

    杨宣闻言,咬紧了牙关,怒喝道:“张侍中,不要欺人太甚!《论语》吾自可倒背如流!”

    “很好!”张越打了一个响指:“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杨宣听着,脸色铁青。

    这一段,他自然知道。讲的是子张问孔子:为什么尚书要说高宗(武丁)即位,要三年不语?孔子说,何止高宗?在古代,所有君王,嗣君即位都要三年谅阴!

    这在杨宣看来,简直就是在侮辱他的智商!所以他向前一步,问道:“张侍中,你想说什么就说吧?”

    张越微微一笑,道:“小子只是想告诉诸公一个事实——在三代之时,嗣君即位,亮阴三年,乃是礼!国之大礼,君卿之道!”

    “《尚书。洪范》有曰: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噬!”

    “故昔者,楚庄王即位,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故昔者,成王即位,周公摄政,及成王长,还政于王!”

    “故昔者,厉王被放,共和执政,及宣王长,乃还政于王!”

    在后世,郑伯克段于鄢,几乎已经变成历史事实,人尽皆知。

    就连曾经的张越,也是一度深信不疑。

    直到一天,一个土豪从境外买回了一大批流落在外的简牍。

    经过碳十四测定,这批简牍的时间被确定为战国中期,地点为楚国,性质为楚国经史。

    这批简牍的出土,向人们揭露了一个不同于左传的历史。

    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出现,彻底证伪了孔安国的古文尚书。

    因为……

    研究者在简牍之中,发现了完全不同于古文尚书的九篇尚书。

    恰好,其中有一篇叫《郑武夫人规劝孺子》。

    这篇简书,向人们揭露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左传记录的史实!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