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要做门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百二十四节 迷雾(2)(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两日,续将军抓紧派人,教会他们简单的列阵和防御战术吧……“

    续相如听着点点头。

    针对乌恒人战斗力低下,训练不足以及缺乏默契的问题。

    张越想了一个办法。

    那就是,将这些乌恒人从骑兵变为步兵!

    挑选强壮有力之士,成为盾兵、重步兵,担任第一线的防御。

    而其他人则编为弓兵。

    平时,让他们骑马跟在汉家身后。

    遇到战斗,就顶上前去,充当肉盾和吸引火力的炮灰。

    而汉军精锐,则担任预备队与攻击箭头。

    这样做,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至少,这样一变,乌恒人还能发挥作用,还可以吓唬一下人。

    不至于只会打酱油。

    而且也能弥补汉军,缺乏近战攻坚能力的不足。

    至于能弥补多少,那就只能靠实战证明了。

    就在此刻,忽然,十余名轻骑,从远方疾驰而来。

    “侍中公!”为首的军官,策马来到张越面前,翻身下马,禀报道:“前方斥候急报,在崖原北面,发现大股匈奴骑兵!”

    “总兵力至少是三千!”

    “他们正在走出崖原,向幕南进发而来!”

    张越听着目瞪口呆。

    什么情况?

    匈奴人主动出击了?

    “难道是我的战略欺骗做的太漂亮了?”张越挠挠头,却顾不得多想,立刻就问道:“他们的方位在什么地方?能不能让人去接近,了解他们的来历?”

    “回禀侍中公,目前,敌军在崖原以北的牧场修整,前方斥候已经派人前去探听……”

    张越听着,立刻就道:“马上召集全军司马以上军官议事,再派人去请南池、诸水的贵族来旁听!”

    匈奴人的忽然举动,立刻就将战局推向了未知的方向。

    ……………………………………

    崖原,只是汉室对其的称呼。

    在匈奴人嘴中,此地被称为‘阏氏原’。

    因为,二十七年前,匈奴左贤王率领匈奴的左部主力,在此与汉朝的那个男人的精锐激战。

    杀的昏天暗地,血流成河。

    数万匈奴勇士的鲜血,将整个草原染红。

    让此地从此成为了匈奴的伤心原。

    整整四十五个骨都侯、二十七个大当户,以及一百三十多名孪鞮氏、兰氏、呼衍氏、丘林、须卜氏的宗种战死。

    而他们随军而来的阏氏,则尽数为汉军俘获。

    据说,在战败之时,左贤王的阏氏,大义凛然,面对汉朝的凶狠骑兵,毅然自刎。

    匈奴人悲噩莫名,于是将此地成为‘阏氏原’。

    二十七年后,终于又有一支直属孪鞮氏的精锐万骑,兵临此地。

    虚衍鞮勒马站立于山丘上,远眺着远方的幕南风光,志得意满。

    他扬起马鞭,极目远眺,说道:“百余年之前,冒顿大单于,与东胡争霸,扬鞭鸣镝,跃马于此,追逐东胡残部,深入瀚海!”

    “百年后,本王率领大匈奴精锐,重临于此,追怀祖宗功绩,不禁唏嘘蹉跎!”

    “本王誓将继承伟大的冒顿大单于与老上大单于的事业,令大匈奴再次君临天下,鞭笞万国!”

    他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实力。

    因为……

    回过头去,他看着那列着长队,整齐有序的进军的骑兵。

    胸中就升起万丈豪情。

    他的姑衍万骑,全员汉械,使用的全部都是汉朝现役的最好的装备。

    甚至装备了大量骑弩与手弩,使得他们拥有了与汉军一样的近距离投射火力。

    不再会像过去一般,在近距离内被汉军忽然拔出来的骑弩、连弩糊了一脸。

    除装备外,训练和纪律,也都是从汉军复刻而来的。

    特别是李陵投降后,他亲自出马,央求李陵指导了这支部队的日常训练。

    因此,这支骑兵已经‘几乎与汉军无异’。

    特别是进军的时候,四千多骑兵,宛如一个整体,就像现在。

    尽管整支军队,在草原上拉成了一个延绵十余里的骑兵线。

    但,每一队列之间,都保持着紧密联系。

    前后左右能够互相呼应。

    仅仅是这行军阵势,就已经甩开了几乎所有的匈奴骑兵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