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祚高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0899 兵入河北(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如此给淮南军造成的后果就是,前锋与后继军队之间产生了脱节。最起码的一点,就是后勤线陡然拉长,补给追不上来。这是非常要命的一点,哪怕后世资讯那么发达,融资渠道诸多,仍然不乏看似庞然大物的企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轰然倒塌。至于在冷兵器时代,因为后勤补给问题而输掉的战争更是数不胜数。

    在沈哲子决定提前进入荥阳的时候,后勤方面便承受了不小的压力,所以他也并未将许昌之众完全带来北上,只是率领了两万余众,为的就是降低后勤压力。兼之水军北上,又挤压了一部分后勤运力。

    其次便是兵力脱节,淮南军虽然号为十万之众,但眼下在黄河南岸只不过集中了一万出头的兵力,加上官渡的人马也不过堪堪达到两万。后续的路永以及毛宝,都还各自率军在路上,最起码要到七月中,才能达到预定的六万人马,这还是在不考虑后勤压力的情况下。

    所以沈哲子的先头部队提前一步占领黄河南岸优势,并不能盲目乐观,极有可能要独力迎战河北石堪的反扑。

    造成这样的困境,并不是因为淮南军完全的流于纸上谈兵,对于变量估计不足,而是实实在在的客观条件约束。淮南的组织力和动员力,可以说是此世最强,三月初正式行令动员,到了四月已经在许昌集粮五十万斛,集众数万,其中还有将近两万的人马离境作战。

    早年沈哲子还感慨于羯国全盛时期的动员力,但是跟如今的淮南相比仍然落于下风。最起码淮南军一路北上,虽然小有阻滞,但沿途都未遇到什么大战,即便是有变数,多半还是对淮南有利。

    而且无论调集粮草还是征集兵众,这些都必须要配合着战事阶段进行。像是此前羯国,强求大势压倒摧垮江东,花费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诚然集结起此世无双的庞大军队。但也给淮南留下了足足半年稳定淮线,充分备战的时间,甚至完成偷袭谯城这样的壮举,一点点将优势积攒起来。

    如果要求后勤稳定,完全满足此战最大的动员力度,淮南军最起码要晚发一个月。这一个月的时间,足够时间让石堪动员足够力量,稳定住黄河防线,届时所需要面对的战争强度完全不是当下可比。

    而沈哲子现在面对的困境就是,初战已经得胜该要乘胜追击,后续的筹码却还没有完全兑换完毕。

    眼下这个局面,沈哲子真是有几分迟疑,对于接下来该要怎么做,即便有想法,但却不能下定决心。并不是他输不起,而是拿捏不清楚怎样才能利益最大化。言及战争,除了人人可以讲述一些的几个基本元素之外,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变量,控制变量和利用变量。这两点如果能够做好,那才是真正的名将之选。

    沈哲子算不上一个名将,说实话他虽然一手建起淮南重镇,但在军事方面不过止于纸上谈兵。无论是此前归都勤王,又或开拓淮南以及迎战石虎,真正决胜的因素一多半都不在战场上。今次是他第一次统率大军离境作战,所以自己心里也是不乏忐忑,也充分认识到变量对于战争的导向。

    即便不言更多大的方面,单单刚才攻打河洲,因为莫仲没有依照鼓令撤兵,而是选择继续强攻,便提前结束了这一场战斗。而萧元东不费吹灰之力拿下酸枣,则是一个更大的变量,是一个足够影响整场战争的变量。究竟要不要利用这个变量,又该要怎样利用,极有可能会决定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

    “这一件事,诸位是如何看法?不妨都说一说。”

    变量的魅力在于莫测以及无可避免,并没有一个唯一的选择和答案。

    此战不同于数年前淮上那一战,沈哲子笃定确认石勒会死这个大变数,能够坚定不移的选择顽抗,但事后证明他的坚持是对的,理由却错了,如果发生一个细小微差,石勒未必会死,他的坚持也就难言对错。

    今次则不同,他对敌人的大半认知和判断来源于猜测,他的判断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关乎数万乃至数十万人命,关乎未来数年乃至十数年的大势走向,所以心里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即便是已经有了相对清晰的思路,但也忍不住想听一听别人的看法。

    听到都督发问,诸将也都不乏沉默,实在是眼前这局面有些诡异,诸多看不清,若是寻常时节他们谈论一下也就罢了,但在眼下一旦说错形成误导,那么他们罪莫大焉。

    “我等俱从都督所命,但有所遣,虽死无退!”

    胡润在席中抱拳说道,语调不乏激昂。

    沈哲子闻言后扫他一眼,心中颇有气结,他是在征求意见,又不是听人表中心。不过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