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
皇上在崇政殿亲自考试,过程极为繁琐。熙熙攘攘几百个人,徐平挤在人群里,只是随着大家行各种礼仪,连皇帝长什么样都没看到,便被引到写有自己名字的座位上。
考题发下,诗赋论各一首。
徐平先看诗题,《南风之熏诗》,心中一喜。这是唐朝曾用过的一道赋题,徐平背得烂熟。诗赋大致相通,肯定能过了。这就是钻研真题的好处,什么模拟都比不上。
赋是《圣有谟训赋》,出自《尚书》。经书里徐平最不熟的就是《尚书》和《周易》,不由怔了一下。
不光是徐平发蒙,殿里很多举子根本不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帖经和墨义都不考《尚书》,很多读书人都不会在这上面下太大功夫。
省元吴育率先出列,要求考官解释试题的意思。这个年代这是常事,题目不一定出自经典,不解释根本就做不下去。
吴育之后,又有好多举子要求解题,纷纷攘攘,崇政殿快成菜市场了。高高在上的小皇帝不胜其烦,干脆张个大榜,把这题目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高高张榜公布出来,不许再问。
受了这样刺激,后来仁宗皇便就规定出题只能从固定经典,取消了举子要求考官解题的权利。谁要是连题都看不懂,只能自认倒霉了。
见到如此多的人与自己一般,徐平便放下心来,只管安心答题。
殿试时的赋是最重要的,基本决定了名次。赋要想得高第,最高级的是有讽谏之意,讽谏中把皇上高高捧起来。如果能达到这个水平,考官都不敢压下来,必得高第,没有任何悬念。次一等的是歌功颂德,但必须有技巧,不能让皇帝一看就是拍马屁,心生反感。再差的就是四平八稳,依题而作,内容都放在题目上,只要不出错误,也能得个不错的名次。
徐平这两年都在研究这个,尤其是讽谏之作尤其用心。讽谏不是骂人,分寸必须拿捏好,不然会适得其反。比如满招损谦受益,劝谏要谦虚是讽谏,说人主刚愎自用就是骂
-->>(第4/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