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全知全能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2章 圣贤之路(第3/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试了一下羹汤,然后把汤匙递给李白。

    饭后,一番对答。

    对答后,玄宗道:“小李啊,你是不错的,朕很欣赏你,你以后就留在朕身边吧。”

    李白于是就留下了,供奉翰林。

    这是个什么官呢,其实就是皇帝身边的近臣,担负参谋、拟诏等职责,事实上等同于后世的内阁或者说小内阁,这是一个权不大,但位却极显的职位。

    但是李白在任翰林期间,并未得遂所愿。

    他的所愿是什么呢?就是“世有歧,俺来匡”呀,但玄宗表示,我的国家好好的,我的天下好好的,不用匡。小李啊,你的诗是极好的,今天我和玉环赏花,来一首,助个兴?

    李白说,好吧。

    云想衣裳花想容……

    这对于李白来说,真的是小菜一碟,拿手好戏,如果乐意,他可以写出无数的令天下女子为之心动的好诗好句,一首不够就两首?错!一首不够就十首,十首不够就一百首……

    但这真的不是他的愿望。

    他入宫,不是为写诗而来的,如果只是写诗,天下何处不可写?

    大舅哥,不,皇帝啊,你让我失望了。

    而这个时候,李白身上自带的光环又起作用了,是负面的那种作用……

    结果是,君臣二人,相看两相厌,自逐去南山。李白挥一挥衣袖,没带走一片云彩,但带了玄宗赏赐的很多银两,走了。——虽然疏远了小李,但玄宗其实还是真的很欣赏他的。

    此间,李白的第一任妻子已经去世,然后,李白又结了第二次婚。

    还是……

    对,还是入赘。

    前任妻子,是故宰相孙女,这一任妻子,是前宰相孙女……

    话说,现在没必要再织关系网了啊。再怎么织,你还能往何处爬呢?只能说,这是一位谜一样的男人,又或者,实在是身上的魅力太大,“天生丽质难自弃”。

    ……

    苏轼,出身于……

    嗯,虽然他的父亲也读书,但苏家其实并不能算是书香门第,因为三字经里就有嘛,“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老泉就是苏轼的父亲,在中国文学史上和其两个儿子一起被冠以“三苏”之称,但事实上,另两苏且不说,这一苏,是有点软的。

    甚至也可以说,如果没有他的儿子,大抵都没有苏老泉什么事。

    生子当如苏轼辙啊!

    许广陵搜索苏轼,了解其出身的时候,很快就发现其父亲也是挺有趣的。

    比如说这首诗,“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尤其是那第三联,既平凡而又不凡,或者说,相当地描述了一个人在不凡的期待下,平凡终老,有怨而无愤,就是醉了,也不是牢骚满腹,而是“壮心偶来”。

    这样的格调,许广陵一见,便比较欣赏,心生喜欢。

    不过因为这一次他查找的重心是苏轼,所以还是很快将之略了过去,但作了个备忘,准备以后有空或许可以专门了解一下。

    苏老泉早年不成器,但苏轼还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的,其实这从“苏轼”及其弟弟“苏辙”两个人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一般人还真起不出这样的名字。

    苏轼的才华与志趣,在其年轻时的两首诗里便有所展露:

    第一首是《夜泊牛口》,是苏轼两兄弟随其父亲由蜀入京途经三峡牛口时所作,其中后半段是这样的:“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谁知深山子,甘与麋鹿友。置身落蛮荒,生意不自陋。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

    深山之中,无功无名,人家也活得很开心。像我辈这样,汲汲于人间富贵,到底划不划得来呢?

    写这首诗时,苏轼二十二岁。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刚中进士不久。

    第二首是《和子由渑池怀旧》,这一首比前一首要有名,而且有名得多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人生在世啊,就像鸟来到雪地上一样。

    当鸟走了,雪地上纵然留下了一些指爪的印痕(功名),对那只鸟本身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曾经路途中,我们寄宿一个

-->>(第3/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