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鹿鼎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0188 造城墙】(第3/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则暗暗为各自的女儿高兴。

    “爹,你回去做生意去吧,我这么大的人,出来玩两天你也要跟着?”孙月芳嘟了嘟嘴道。

    “做什么生意?你这个内掌柜不回去,大不了便让山海楼关门便是了。”孙九叔赌气道:“大家都玩,玩谁不会似的?”

    “随便你。”芳姐儿也赌气道。本来想开开心心出来玩两天的,现在全被父亲给搅和了。

    芳姐儿和赵金凤一样,十六七岁的年纪的女孩子,都正是情窦初开的时候,她们比韦宝大,认识接触的时间也不长,都谈不上对韦宝有男女感情,顶多算是略有好感而已。更多的愿意跟韦宝一起玩的因素,还是因为年纪相仿,想跟同龄人玩,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范晓琳,范晓琳伶牙俐齿,且性格活泼,很是热情主动,她们更多的是喜欢和范晓琳一起玩。

    韦宝自始至终没有单独和芳姐儿说什么悄悄话,接下来只是和李成楝两个人对饮,时不时劝孙九叔喝杯酒。

    第二天,韦宝很早就起来了。

    旭日初升,光芒万丈,整个辽西笼罩在朝阳的温暖中。

    徐蕊、范晓琳和王秋雅已经知道韦宝今天要带人‘开工’,三女也都起来的很早。

    “不知道今天那些人还会不会来捣乱。”范晓琳担忧的问道。

    韦宝微微一笑:“不管来不来捣乱,总是要开始的!”

    范晓琳笑着点点头:“小宝说行就一定行,我现在就去找芳姐儿,让她早点吃过饭,和我们一起去玩。”

    韦宝点头笑了笑,暗忖我们是去玩?是去工作!

    由于韦宝这个甲内部的建筑已经基本完工,都是木制结构建筑,能暂时容纳两千多人居住,虽然非常拥挤,但韦宝并不打算再建造木屋了,将来人口多了,肯定要建造性价比更高的砖结构建筑。

    韦宝手下已经有人口三千多人,其中大部分为他从各地带回来的劳动力,男劳动力占到了八成!

    这些外来劳动力,大部分人有一技之长,多为匠户出身,否则便是15岁到20岁的无家可归的后生。

    老弱妇孺则多为韦宝甲中原先的那些人,他们主要被安排在后勤部门,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韦宝的组织结构是公司化,工厂化的形式,虽然手下人仍然是农奴的身份,但组织结构上已经和这个时代有明显的区别。大家都住在‘集体宿舍’,但并不是‘大锅饭’形式,每个人都被独立计算工薪。

    罗三愣子按照韦宝的要求,把人都带出来了,大清早便在甲中的广场上列队等候。

    这些人分为正式编制和临时编制两种,只有一百多人获得了正式编制,其余都为临时编制,当初最先从关外带回来的一批人,还有韦宝从山海关附近和抚宁卫附近找回来的本地的一批匠户,已经大多数成为了正式编制,后面陆陆续续增补进来的人,则为临时编制。

    韦宝对正式编制和临时编制的比例要求是一比十,因此想从临时编制转为正式编制是有机会的,只是条件很苛刻,这也相对来说公平一些,每个人只要肯努力,能学习到特长,并能在工作中将特长转换成成绩,都有机会成为正式编制。

    由于是准军事化管理,即便不是护卫队的成员,这些人还是按照护卫队的编制来编成班排连营这种现代化的军制。

    韦宝之所以没有用这个时代的人习惯的军制,一方面是会犯忌讳,叫小旗官,总旗官,百户,千户这些,人家一听便要出事,你要干什么?要造反吗?你有什么权力私自封官?

    另外也是为了有别于这个时代的军队体系,形成独立于外的体系。从体制的建设初期,便是和大明朝的体系严格区别开来的。

    以后这些人习惯了在他的体制内生活,就是打也打不走。死也要留在他的体制内,这是韦宝建设天地商号的初衷,不管是走科举路线,还是走造反路线,他的体制都是独立的,都是属于他个人的,这点十分明确。

    大明朝的军制在朱元璋统一全国后,采纳刘基建议,立军卫法,在全国建立卫所,控扼要害。中央设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1380)改为五军(即中、左、右、前、后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全国卫所军籍。征讨、镇戍、训练等则听命于兵部。

    遇有战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领兵官,发给印信,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

    战争结束,领兵官缴印于朝,官军各回卫所。这种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和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的制度,旨在保证皇帝对全国军队的控制。

-->>(第3/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