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鹿鼎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0206 天降宋应星】(第3/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韦宝说着拿出一个从镇远舰拿过来的热电偶温度计,“就是用这个东西测试的。”

    这种纯现代的产品,本来韦宝是不方便拿出来的,但是现在逼急了,没有办法了,能拿什么出来,就必须立刻拿出来,不能再藏着掖着,反正他是会主,是这个甲的太阳,他也不怕有人存疑。

    热电偶温度计是以热电效应为基础的测温仪表。它的结构简单、测量范围宽、使用方便、测温准确可靠,信号便于远传、自动记录和集中控制,因而在工业生产中应用极为普遍。

    镇远舰上有很多锅炉,这种温度计配备了不少,韦宝是从镇远舰上的仓库中找来的。

    热电偶温度计由三部分组成:热电偶、测量仪表、连接热电偶和测量仪表的导线。

    热电偶是工业上最常用的一种测温元件。由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a和b焊接而成。焊接的一端插入被测介质中,感受到被测温度,称为热电偶的工作端或热端,另一端与导线连接,称为冷端或自由端。导体a、b称为热电极。

    要制作发动机,发电机这些复杂的设备,他不知道何年何月能做到,但是温度计,压力表这些工业上基础的工具,他相信只要有了自己的科技班底,研发生产不是问题。

    一帮人好奇的看着韦公子,韦会主拿出来的这个叫‘温度计’的东西。

    古代人即使利用风箱、木炭等冶炼工具,也没有办法让铁的温度达到很高,达到使得铁料完全融化的1500度以上,因为冶炼的技术还是有限的,特别是增加氧气含量。

    中国的冶铁术略晚于西方,而西方用燃烧木炭的方法才能使铁的温度达到1200度,这几乎是当时能够达到的最高工艺温度了。

    但是冶炼生铁的技术要求铁是处于液态的,可当时所能达到的1200度工艺温度却不能使纯铁变为液态,因为铁的熔点为1535度。

    古代人们利用聪明才智,在铁中溶入硫、磷、硅、锰等溶料特别是加入碳以后,可以使熔点降至1150度左右,只要选取了适当的器皿和工艺,就可以得到液态生铁。

    这些都是韦宝这几天了解到的,所以他对于复制仿造蒸汽机这种略‘粗糙’的准现代化设备,还是有信心的,尤其蒸汽机的工艺要求不高,韦宝本人的要求也不高,顶多说因为做工粗糙,浪费些燃料便是,只要弄出来能做工,他就能暂时满意。

    “公子,这是西洋买来的?”刚才说好的那名教书先生问道。

    韦宝点头道:“是的,怎么了?”

    “没有,我只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没有想到洋人的技艺已经如此高超。”那人道。

    韦宝觉得这人和一般的读书人很不同,其他几名教书先生都畏畏缩缩的缩在后面,生怕被点到名,更怕做事,这个人倒是不怕,遂问道:“敢问先生大名啊?”

    韦宝知道这几个教书先生都是林文彪从北直隶‘高薪聘请’来的,至少是屡试不第的秀才,对科举失去了希望,才转行做私塾先生的。

    永平府这样的先生太少,有几个的话,也因为有自己的私塾,无法被请到金山里来。而且要考学的话,也需要去和府县学政挂钩的书院才行,少数几个先生的‘生意’都很好,在高新,人家也不愿意来,愿意来的,水平又不够。

    “在下宋应星。”那人答道。

    韦宝一怔,宋应星是如雷贯耳的大科学家了,韦宝以前就听说过。

    其实为什么那么多人对于大明能走上工业化道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有幻想,很大程度上因为大明,尤其是明末,是科学家的高爆发期间!

    随着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学者们和大明本土科学家产生学术交流,明末科学家爆发速度极快。

    就韦宝知道的便有宋应星。

    西洋人金尼阁、邓玉函、罗雅谷、傅泛际、汤若望,这几个洋人当中,最出名的是汤若望,在明清两个朝廷中服务了半个世纪,深得几代帝王欣赏,大量出现在后世的影视作品中。

    还有大名鼎鼎的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王徽、孙元化、毕懋康、茅元仪等等。

    韦宝之所以没有列出一个具体的名单让林文彪去找人,是因为他知道明末这些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文理双料学霸!就他认识中的这些科学家,似乎都有功名,而且至少是五品以上官员,这些顶尖人才的资源,仍然完全在朝廷手里,在皇帝手里,只是皇帝和朝廷,并不是很重视科技发展,唯独对火炮比较重视,那也主要是因为战争需求罢了。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