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的粒子与波来描述“电”的世界。
量子学说的出现,使得原本构筑的粒子世界又重新受到考验。海森堡所提出的“测不准原理”认为一个粒子的移动速度和位置不能被同时测得;电子不再是可数的颗粒;也不是绕著固定的轨道运行。
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当微小粒子运动时,同时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称为“波粒二象性”,而薛定谔用数学的方法,以函数来描述电子的行为,并且用波动力学模型得到电子在空间存在的机率分布,根据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无法准确地测到它的位置,但可以测得在原子核外每一点电子出现的机率。
在波耳的氢原子模型中,原子在基态时的电子运动半径,就是在波动力学模型里,电子最大出现机率的位置。
随著科学的演进,人类逐渐理解“电”的物理量所能取得的数值是不连续的,它们所反映的规律是属于统计性的。
人类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段进步,甚至都需要半个世纪!
所以,韦宝自己这种三把刀别说不懂多少,即便是正儿八经的工程师,也无法给古人普及更多的电的知识。
发电机先启动。
邓大梁按下了按钮。
随后又按下了水泵的按钮。
军工署的三十多人,还有韦总裁的随扈,以及在军舰湾内的一些统计署的人,上百人瞪着眼,等待奇迹的发生。
大家虽然还是弄不太清楚,这种‘电’,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但并不妨碍他们早已经将韦总裁当神看待。
会发生什么?
每个人心中同时涌起这种念头。
韦宝本人则并不是很紧张,充满期待的同时,尚能保持平静,他已经检查过安装,每一步都没有问题,并不认为现代的东西,到了古代就不能使用。
随着水泵发出的不大的噪音,机器的转动,低声的轰鸣,使得在场的人,都本能的后退了几步。
人对于未知的东西,还是会产生恐
-->>(第3/9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