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7 怎么跟原来的货不太一样】(第5/9页)
韦宝便已经可以接受了。
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
参加乡试的,除了监生还有科举生员。
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童子试、小考、小试,过了童试才能考秀才。
有的人在童试上就耗尽了一生,比如《儒林外史》里的周进,所以旧时常有关于老童生的笑话。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明代县试府试随意性比较大,具体考几场基本上是主考说了算。
清代定例为县试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府试每年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
院试是清代的叫法,因为从雍正朝开始,学政官又名提督学院。
明代的叫法是道试,因为各省提点学政的都是按察使司副使(四品)或佥事(五品),基本上相当于按察司分巡道,称提学道,两直隶制度一样,只是由监察御史(七品)充督学。
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八月初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为第二场,十五日为第三场。
考试文体规定用八股文。
明代不考作诗,第一场试书义三道,每道限200字以上,经义四道,每道限300字以上;第二场试论一道,限300字以上,诏、诰、表各一道,判语五条;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每道限300字以上,具体视能力而定,扛不住的可酌情减两道。
清初随明制,但乾隆二十二年,诗字印覆压古今的十全老人觉得只写文章显不出才气,遂决定在乡试、会试时增试五言八韵诗一首。
自此以后,院试、乡试、会试都要考作诗,称为试帖诗。三十年后,老人家又发现大多数考生都只是为了应试而专注于一经,对其他经甚至一窍不通,认为“非敦崇实学之道”,遂命自次年起,乡、会试每年轮试一经,五年为一轮,随机循环。于是定首场试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二场经文五篇,题目内容用五经;第三场策问五道,题问经
-->>(第5/9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