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鹿鼎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0263 韦公子送还银子】(第7/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宝的煤油灯,尤其是煤油灯上面的玻璃:“韦公子,那煤油灯上面用的是假玉么?你们是怎么做出来的?能说说么?”

    中国古代玻璃的名称很多,琉璃是其中最常用的,其他名称还有璆琳、流离、琅轩、药玉、陆离、瓘玉、假玉等等。

    玻璃这个名称最早使用在南宋,是称西方进口的玻璃器。

    大部分人还是习惯称中国古代玻璃和传统工艺玻璃为琉璃。

    中国古代玻璃不同于西方玻璃钠钙玻璃的品质和体系,化学成分有所不同,当属于铅钡玻璃。

    中国也并非没有钠钙玻璃,不过铅钡玻璃为主流。

    玻璃的起源尚不明确,最早出现的类似玻璃的材料是大约公元前4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地区制造的一种名为“费昂斯”的物质,而它的主要成分是结晶态的石英粉末,制作工序是先成型后烧制,这与玻璃不同。

    而韦宝的制作玻璃的工艺,上来便是先制成玻璃液态,然后吹气定型,已经是现代工艺,只是工艺尚不成熟。

    中国西周时期的墓葬和遗址中有出土许多人造彩色珠、管,材质接近费昂斯,也不算完全意义上的玻璃。

    最早的玻璃大概出现在春秋末年。

    越王勾践剑,它的剑格两面其实有镶嵌着含有较多小气泡的浅蓝色玻璃。这上面的玻璃块不含铅,只算是钾玻璃。

    汉代玻璃继承战国铅钡玻璃的传统,多仿玉。按器形、用途分为玻璃容器、丧葬用玻璃器和玻璃装饰品。有较多为罗马波斯进口的玻璃器。

    到了魏晋南北朝,虽然社会动荡,但是上层社会的斗富和奢侈作风,还是使铅钡玻璃得到发展,罗马和萨珊器皿的进口增多。

    至迟北魏时期,中国已经采用了玻璃吹制技术。

    这个时期的国产玻璃器与进口的罗马玻璃、萨珊玻璃相较,数量是比较少的。

    隋唐时期的玻璃制造出现重大发展。尤其是唐朝的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经

-->>(第7/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