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鹿鼎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0267 正式成为大明一学子】(第3/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都要走的过程。

    这个‘助教’是刘春石那种老童生,家境贫寒,科考无望,便在廖夫子这里打杂,既可以满足读书的愿望,也不至于生活不下去,是贫寒学子当中比较好的一种出路了。

    韦宝恭恭敬敬的跪下,在孔夫子的画像前面磕了头。

    他还是敬重孔夫子这位大圣贤的,是他奠定了华夏上千年之间的文化,甚至还一直在不停的影响着后世文化。文化肯定没有好坏之分,后世人不发展人家的儒学,还沿用一千年之前的思想,那是自己的问题,怪不得人家孔夫子。

    韦宝对儒学了解比较片面,不成体系。

    仅仅是单纯的觉得儒学的优势在于伦理学和教育学的思考,可参考论语。

    糟粕的话,儒学世界观是面向过去,追求自律的方法论。

    缺乏发展创新的思维和对自然科学的研究。

    儒学缺乏变革已知世界的热情,长期发展迟滞的社会生产力造成儒学的偏离,例如君权独大,例如对女权、对新兴事物的漠视。

    这些都是后世没有发展儒学,韦宝反正觉得不关孔子的事情。

    儒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总的来说,价值大于局限。

    韦宝个人觉得儒学文化的价值体现在“仁义”为个人树立了端正的三观。

    仁包括积极意义的忠与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并成为三观端正者的追求与底线。

    假如没有儒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会有更加优秀的文化作为主流,以至于能够帮助个人树立更加完美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更趋近于圣人的高尚品格,谁又能说得清楚?

    从家庭与国家角度来讲,儒学文化的价值体现在“礼乐”为集体稳定存在制定了典章制度,良风美俗与道德规范。

    儒学“生逢乱世”,并能够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战国时代扎根,成长,壮大。后又被西汉统治者作为官学“独尊”。其对于家国稳定存在作用可见一斑。

    而且,儒学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谐,友好相处。

    因此,儒学文化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价值。

    “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正能量的发展目标,韦宝觉得适宜于每一个人。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没有局限性,儒家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自然有着其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如礼乐制度中的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三从四德。造成了两千多年来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韦宝觉得经过历史的淘洗,儒学文化中最核心、经典的部分将被继承与发扬,其价值会不断提高,其局限则会不断缩小。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可以延续下来的、多灾多难的中华文明,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还能延续下来,是有魂魄的,而儒学就是这个传统中国的魂魄。

    一个文明能历久弥新、挫而不折一定会自我更新,保持跟随外部变化的适应力、竞争力。

    自我纠错,维护内部平衡和团结。

    强大的驱动能力,保持内部的活力。

    文明的核心精神益发凝练,也才有华夏在二十世纪开始的复兴。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儒学的保守首先是由于华夏的一家独大,缺少同等高度的文明彼此竞争、彼此磨砺,这也是为什么后期越来越不重视技术,因为周边的文明实在谈不上竞争,没这个需要。

    由于精耕小农,虽然多灾多难,但只要勤劳日子就好过的多,所以在中原、东南膏腴之地开发后,开拓精神自然不足。

    受限于技术的不足和小农的狭隘视野,对外部和非农财富的兴趣也越来越小,没有利益的诱惑、视野又非常狭隘,整个文明的重心就变成了抑制变化、抑制内部竞争,核心是保卫皇权。

    文明的活力衰弱,不能都赖在儒学身上。

    韦宝觉得,说儒学误国误民就更夸张了,儒学思想从来就没有在国家层面实现过,哪里来的误国误民?

    真正实现儒家思想的社会应该如《大学》里描述的那样,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

    在‘助教’的主持下,韦宝对孔夫子的画像完成三拜九叩大礼,然后拜廖夫子这个‘老师’。

    虽然韦宝有点看不惯廖夫子满满的生意人的气质,但是马上要在这里进学,还是很尊重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