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是清代的史官。在清代,这是一句相当反动的话。因为它的隐含意思是:如果此人一直在任,大清是无法取得天下的。在清朝统治下,捧着清朝饭碗,说这样的话,是要掉脑袋的。
可是他们说了,他们不但说了,还写了下来,并且流传千古,却没有一个人,因此受到任何惩罚。因为他们所说的,是铁一般的事实,是清朝统治者无法否认的事实。
与此同时,他们还用一种十分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人的崇敬。在长达二百二十卷、记载近千人事迹的明史传记中,无数为后人熟知的英雄人物,都要和别人挤成一团。
而在这个人的传记里,只有他自己和他的子孙。这个人不是徐达,徐达的传记里,有常遇春。不是刘伯温,刘伯温的传记里,有宋濂、叶琛、章溢。不是王守仁,王守仁的传记里,还搭配了他的门人冀元亨。也不是张居正,张大人和他的老师徐阶、老对头高拱在一个传记里。当然,更不是袁崇焕,袁将军住得相当挤,他的传记里,还有十个人。
这个人是孙承宗。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努尔哈赤父子的克星,京城的保卫者,皇帝的老师,忠贞的爱国者。举世无双,独一无二。
吴三辅闻言点头。
吴三桂和吴雪霞,以及在场的学子们,都觉得韦宝的这个论调无比正确。
韦宝本人也颇为得意,不管你想得到什么答案,我同孙老督师的观点站在一起,肯定没有错!孙承宗既然能出任蓟辽总督,不光朝廷认可,辽西辽东本地世家大户一定也是拥戴的。
“韦公子说的不错,能具体说一说么?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局势被动,是什么原因?”吴三辅追问道。
“以文制武的用人政策从本质上导致了辽东的被动局面,从军事角度上来看还是过于防范武人,武人几乎没有战略主导权,和宋朝的政策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但是话又说回来,晚唐五代的武人藩镇之祸,也是不可不防,这两方面的矛盾,说穿了还是制度的局限性。须知,武人若不服从
-->>(第4/11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