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山海关是最好的地方了,周边三四万人是常有的,还有关里关外往返的人,不缺人啊。至于做宣传,除了张贴画报,还能怎么宣传?在各处路口,我都让人去张贴了,而且咱们现在一直是半卖半送,基本上是不赚钱的宣传啊。”赵克虎道。
“海报、传单之外,还可以印制农民历,这些属于基础设施建设。最好的还是行政手段的宣传。如果有官家支持,能把咱们的货物卖到衙门和军队中去,一下子就不同了。”韦宝道:“另外,现在缺衣少食的人很多,咱们没有这么多粮食,但是可以从衣服上想办法,定做一些宣传的衣服,送给流民,让人穿着满街走。”
赵克虎闻言,眼睛一亮:“嗯,不错,不过,那样太花费银子了吧?随便一件外衫也不少银子呢,比送饼还贵。”
“哪里有什么事情是不花银子能白捡的啊?”韦宝笑道:“再说,咱们也不缺银子。只要能长期坚持,一定能把生意做起来,我的意思是先把山海关的生意办红火,然后在附近延伸,在附近的几个大的镇子开设分号,等把这一片的生意都做成熟了,咱们再往永平府进军!到时候便顺利了。因为人家知道我们的生意好,到时候在永平府,不用怎么宣传,就能做到门庭若市!”
赵克虎点头道:‘行,我等会就跟几个董事商量一下,这事情,不用召开董事大会吧?’
“我觉得不用,让人通知一遍吧,看看大家会不会反对,要是大部分人都同意,便不用开董事大会那么麻烦了。”韦宝道:“宣传的银子不要省,送个上万两银子出去也没有什么!生意上了正规,一家店铺一年赚上万两银子是起码的,你想想看,光是所有人都从油灯,换做用我们的煤油灯,用我们的煤油,这是每天都要消耗的,一年下来多少生意?大明有多少人口?要是北方做好了,还有广大的中原市场,南方市场,西南市场,大西北市场。”
赵克虎听韦宝说的,又信心大增起来,“你真的是将眼界放在整个大明的?你就对咱们的货这么有
-->>(第5/9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