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鹿鼎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0402 毛文龙第一次对袁崇焕起杀心】(第7/1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方向是一致的,所以袁崇焕一开始就激烈反对过王在晋!

    这问题本来就是因袁崇焕而起,他与孙承宗观点相同,并最后成为弃建八里铺重关,改守宁远的倡导者、支持者及主要实施者。

    只要有人说袁崇焕对的,网络上就有人站出反对,杜撰臆测,写了《明冤》、《奏折上的晚明》这些书。

    生生创造出孙承宗、袁崇焕出错的观点,并使之成为流行。

    其史料出处,就是这一本《三朝辽事实录》。

    在明代,“下之达上,曰题,曰奏,曰表,曰讲章,曰书状,曰文册,曰揭帖,曰制对,曰露布,曰译,皆审署申覆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明史·职官制一》从来就没有“奏折”、“折子”这一类的说法,那是清朝的习惯,书名就纯粹是清宫戏看多了的产物。

    这类书的读者,有些人心中的辫子剪不断,却常常骂别人是满遗,是鞑子。

    究其实,《三朝辽事实录》也不是一本书,是言论横行之时发酵的一本自我标榜的东西。

    明末清初那个时候,言论毫无限制,什么刊物只要你肯出钱,都可以付梓面市。

    书中以万、泰、天三朝的辽事为基础,大谈自己如何如何怀才不遇,策略如何如何正确,孙承宗怎么怎么有贪污的嫌疑,孙、袁主张的辽人守辽土,最后怎么样,也不行了吧。如此等等。大多是个人之偏见,外加玩弄文字把戏。

    关于在山海关修建八里铺重城与孙承宗的争论,这个事情是王在晋生平最出丑的事件之一,当然不能不提。不外乎又玩文字游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如果王在晋真的有道理,怎么最后是他被赶去南京兵部。而孙承宗代首辅叶向高出镇行边,督师辽东?

    此事前有朝会,后有奏疏详细说明,是整个一系列的国家决策。

    当时的时局,就算有部分朝臣是懵逼不懂,难道以叶向高为首的大臣们,是好蒙骗的小孩子吗?明摆着,王在晋就是

-->>(第7/1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