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鹿鼎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0425 不靠谱的计划】(第5/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除非靠不需要吃饭才可以维持。

    这种从没有建设一方、只有破坏,流寇式的,没有基地就没有稳定的后勤保障,所以才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很难有所建树。

    而明末的农民起义也并非是由朝政腐败黑暗或者暴政引起的,明末的农民起义爆发局限于一地、一域,早期是由陕北灾荒引起、后期是因河南大灾荒而壮大。

    而并非像秦末、隋末、元末那种完全由于暴政的倒行逆施而引起的全国大范围的农民大起义。

    所以明末的农民起义不像秦末、隋末、元末那样完全不可剿灭与安抚。

    大明之所以多次剿而不灭,有很多原因,天灾伴着人祸,始终腾不出手来专门对付农民军,或者专门对付建奴,这是重点。

    满清入关后,之所以很快就能消灭农民军主力就在于满清是以骑兵为主,李自成、张献忠跑到哪满清就追到哪,使得农民军得不到休息与补充。

    后金之所以对议和比较热衷,在于其虽在辽东占有军事主动,但只要大明在辽东凭坚城加以固守,其缺乏攻城器械只能施行长期围困,收效也甚微,至于要取代大明而据有大明天下,就算是在建奴这方面的人看来,也不过是痴心妄想,偶尔拿来意淫一下而已。

    大明不是两宋,大明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建国国策,其中“筑城”是最核心,“筑城”是大明的国策并贯行始终,后世残存的各地古城墙基本上都是大明时期修筑的,大明以前的城墙基本都是夯土结构,经不起风吹日晒雨淋、时间的打磨,而大明是以烧砖筑城墙,城墙更牢固、更结实。

    直到抗战时,在长城一带、在南京、在其他古城还经常依靠大明修筑的古城墙来作为防御工事与日军对峙。

    两宋在游牧民族的攻击下之所以处处被动就在于其城防体系过于薄弱,而对方骑兵又极为机动灵活。

    各个城墙都是一个个据点、只要连点成线、再拉线成网,再养些骑兵作为机动力量,

-->>(第5/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