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鹿鼎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0653 我个人自认为这几章的桥段值得被载入历史网文史册】(第4/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笑,然后直起腰板子,朗声道:“入都。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韦宝吟哦的是一首清末李中堂的诗,上述各句表达的是李鸿章渴望参与国事的雄心壮志(一二句总起)。

    他认为历史是王侯将相写的,他就要做王侯这样的人(三四句)。他决意出深山、入朝廷,不达目的,誓不回家(五至八句)。

    而现在正是他出山奋斗的最好时机,不能再等待(九十句)。李鸿章还用马和燕做比方,证明离开本家故地出外找到引荐的人才有出头之日。

    这首诗其实也没有啥太多出奇之处,不过,意境不错,气势不凡,最主要的是一股隐藏其中的雄心壮志,很能感染人。

    在场的,不论是学子,还是官员,谁没有过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这种雄心壮志啊?

    十年寒窗无人问,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天下闻嘛!

    不就是为了爬到高官,声名显赫,天下皆知,封侯拜相嘛。

    众人都暗暗惊奇韦宝有两下子啊,虽然诗词有点青涩,但是出于一个15岁少年之口,倒是和适宜的。

    最主要是在场都是饱读诗书的文人,大家一听就知道是原创,古往今来,绝没有人想当官想到如此痴狂,并且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这么叫出来的。

    人不要脸则无敌,这是已经到了无敌的境界了吧?

    众人悄声议论,大部分人微微点头。

    吴三辅更是眼珠子瞪的都凸出来了,像是见鬼一般远远的瞧着韦宝,暗忖韦宝准备的够精细的啊?还让宋应星提前为他做了首诗备着么?

    哎,这个宋应星,自己考不上进士,只能为他人做嫁衣,都便宜小宝这小子了呀。

    好可惜,宋应星没有资格进入首辅的府邸出席今天的宴会,只能在府门外与范大脑袋一起等着韦总裁出去。

    否则,要是宋应星听完韦宝这首诗,保准要大加赞赏一番的。

    一小会之后,又将目光都聚焦到了魏忠贤的脸上。

    魏忠贤其实也在观察众人,魏忠贤斗大的字不识几个,哪里知道诗词的好坏?他评价好还是不好,主要是看大家的反应。

    从大家的反应来看,魏忠贤心里有数了,韦宝的诗,绝对强于刚才的任何一首诗!

    同样强于吴孔嘉所作之诗!

    但魏忠贤同时也犯难了,因为吴孔嘉是已经正式拜入了自己门下,属于干孙子一流。

    而韦宝是半路出家,是孙承宗的弟子,只是暗中投靠自己,心术正不正,魏忠贤还没有看清楚呢。

    别养虎为患吧?

    魏忠贤当初肯帮韦宝,主要是看在韦宝和吴三辅那二十万两纹银的份上。

    更是看在韦宝是辽西大商人,吴三辅是吴襄的儿子,这层身份上!

    不管韦宝是孙承宗弟子这层关系,并不妨碍他魏忠贤,能让对头的人暗中为自己办事,他吃什么亏了?

    别说孙承宗并不是东林党,就算是东林党的弟子愿意暗中为自己效力,魏忠贤也乐意的,也会来者不拒,多多益善!

    对自己没影响,只得好处不吃亏的事情,谁会嫌多?

    可老子要的是吴孔嘉进入前三,而不是要韦宝进入前三啊!

    魏忠贤此时的内心十分焦躁,矛盾至极。

    “魏公公,这首诗如何?”朱延禧眯了眯眼睛,他看出来了魏忠贤的矛盾心理。

    这回轮到朱延禧主动发问了。

    官场人物的基本功就是察言观色,更何况到了朱延禧这种次辅等级高官。

    “朱大人觉得如何?”魏忠贤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朱延禧。

    朱延禧捻了捻胡须,笑道:“还成,虽说有些少年意气,但是意气高于百尺楼的意气风发不错;一万年来谁著史的大气势也不错,三千里外欲封侯的雄心也算直白,整体说,是上层诗作!魏公公觉得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