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名分,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一甲。
进士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其中一甲有三个人,也就是全国的前三名。
状元文章最好,至少是皇帝和文官都认可。
探花的长相一定要帅,至少不能丑,这是个不成文的规则。
在科举考试中,中探花的人并不比中状元的人地位低。
相反,中探花的人可能比中状元的人更高兴,因为这代表着朝廷对自己的才华和颜值的双重肯定。
比如张居正的老师徐阶,就是嘉靖二年的探花。
能够中一甲的三位,和二甲的前几名,都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有着极为光明的前程。
其他人考中之后可能会下地方当县令,或者去中央六部从主事做起熬资历,但他们不用。这些优等生会被送入翰林院,担当“庶吉士”,官虽然不比其他同学大,但位置却不同。
明清一代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宰相(内阁大学士、军机处大臣)必须是庶吉士出身的人,虽然也有特例,但如果能当上庶吉士,入阁拜相是早晚的事。
就算不能拜相,在中央当个正二品尚书都御史也是板上钉钉,成为帝国权力最大的几位大佬。
科举对华夏这样大一统的帝国,究竟有多重要?
首先,科举对维护国家统一,对维护汉语统一有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华夏大地上,各国有各自的文字,是秦始皇把文字统一成相同的样式。但以中国幅员之辽阔,各地之间的语言差异不喾外语。秦始皇到隋文帝的一千年间,汉字经过了数种字体的变化。
如果没有科举考试,难保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各地不会发展出自己的文字。
而有了科举考试,五湖四海的文人都要用同样的文字写文章,甚至要写同样的书法。这是汉字统一的巨大优势。
科举对中国社会制度和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巨大的改进。
英国人第一次踏上中国的
-->>(第9/10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