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3 翰林院编修和詹事府主簿】(第10/12页)
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
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
明朝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
唐朝的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
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
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然而,成为翰林学士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
明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铭》:“赐进士、通议大夫、协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纂修先朝实录记注起居管理六曹章奏、较内书文华殿展书诰勅撰文、前右春坊右谕德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经筵讲官、通家乡眷生王铎顿首拜书丹”。
可见,即便是做到了袁可立这等的高官,在他的履历中,最闪耀的仍然是协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这一项。
翰林院是政治资历中最闪耀的一点!
而詹事府则代表了与皇家的亲近。
翰林院有学士一人正五品、侍读学士二人从五品、侍讲学士二人从五品、侍读二人正六
-->>(第10/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