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鹿鼎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0678 有口难言的杨涟】(第3/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容易杀人的,而且,杀了一个人,要生出多少事情来?得杀更多的人才能掩盖!别说你韦大人家大业大,在京城有大宅子,有一大堆下人,不是举目无亲的孤家寡人。我在京城这么些年,家人朋友也不老少,谁敢轻易杀咱们?记住我刚才说的,管好嘴巴,不走漏风声的话,咱们俩准没事!”

    韦宝哦了一声,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李大人,原来你心里有底啊?那你刚才那么气,还一个劲吓唬我干啥啊?”

    李利民呵呵一笑,“要不是你一个劲问,我能教你这么多么?合着你自己不知道掂量,全都要我给你说透啊?不管知不知道,要装不知道。不管害不害怕,要装成担心害怕,最好还得很生气,懂了吗?”

    韦宝一汗,暗忖你个老小子,怎么不去当间谍?你进天地会统计署倒是挺合适的。

    不过,官场上有哪一个老油条的素质会比间谍差?

    甚至可以说,人人都是间谍,不管清官还是贪官,不管循吏还是昏官!

    “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

    除正史中有“循吏”、“良吏”的概念外,到元杂剧中又有了“清官”乃至民间的“青天大老爷”的称谓。

    循吏是奉公守法的官吏,说白了就是好官。

    司马迁先作《循吏列传》,后世因之,代有循吏传。

    一个真正的好官,其受百姓钦敬的程度甚至使人羡慕。

    如汉武帝时的名臣倪宽,任左内史时,收税看百姓的情形而决定时间的急缓,所以许多税常常拖着。有一次,军队要出征,国家急需钱粮,而倪宽由于税收得不足,法当免职。

    治下百姓一听说这个消息,惟恐失去这位好父母官,不约而同一起来交粮食。大家族用牛车拉,小家庭则挑担来,前脚接着后脚,队伍如长龙,络绎不绝。

    最后一算,收的钱粮还以倪宽最多。当官当到这个份上,真可称绝。

    一般认为循吏的政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改善人民的经济生活;二、教育;三、理讼。

    体现“和”精神。

    按照儒家传统的“先富后教”的政治模式,那么,这三者中当以改善人民经济生活最为重要,教育、理讼,细究之,是为前者服务的。

    中国重农历史尚焉。

    循吏重农行为可窥见古代国家重农政策执行的具体过程。

    从宏观上看循吏重农行为价值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循吏是国家重农政策实施的中介过程;另一方面,循吏从其自身建功立业的愿望出发,采取了以道德政治为特点的治理措施,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而这两方面,在一定意义上说,又都体现了儒家文化“和”的精神。

    在长篇小说《张居正》中,作家详细阐述了“循吏”与“清流”两种截然不同的做官方式,其分析透彻而精辟,令我印象深刻。

    张居正荣膺首辅之后,为开创“万历新政”,实施了“重用循吏,慎用清流”的用人方略。

    那么何为循吏?何为清流?

    循吏是指那些勇于任事、不避险阻、政绩突出、心系朝廷,但是会在做事手段以及个人品德上有些瑕疵的官员。

    清流是指那些正直忠贞、性情耿介、学问一流、道德一等,但是浮于清议、不善解决实际问题、上不能为君解忧、下不能为民谋福的官员。

    循吏与清流,正如矛和盾一样,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在《张居正》一书中,循吏的代表是张居正本人,清流的代表是海瑞。

    张居正在继任首辅的时候,百废待兴。政府中,冗官冗员,掌权者懈怠于政务,汲汲于钻营;国库中,空空如也,不要说维持国用,就连京官的俸禄都没了着落;地方上,广西民变,用人不当,剿匪不力,形势严峻。

    张居正继任首辅之后,运筹帷幄,选择以“整顿吏治”作为开辟新政的突破口。首先,他实行京察,裁撤那些存在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玩忽职守、怀私进邪等劣迹的京官;其次,他创立“考成法”,即各项工作任务都要专人负责、限期完成,并考核完成情况作为官员升降赏罚的依据,从而根治官场敷衍塞责、拖延政务的不良风气。

    在整顿吏治之后,张居正着手“整顿财政”,开源与节流并举,取得尤为显著的效果。首先,他通过核实成本的方式缩减皇室支出,仅核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