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鹿鼎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0678 有口难言的杨涟】(第6/10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

    除正史中有“循吏”、“良吏”的概念外,到元杂剧中又有了“清官”乃至民间的“青天大老爷”的称谓。

    循吏是奉公守法的官吏,说白了就是好官。

    司马迁先作《循吏列传》,后世因之,代有循吏传。

    一个真正的好官,其受百姓钦敬的程度甚至使人羡慕。

    如汉武帝时的名臣倪宽,任左内史时,收税看百姓的情形而决定时间的急缓,所以许多税常常拖着。有一次,军队要出征,国家急需钱粮,而倪宽由于税收得不足,法当免职。

    治下百姓一听说这个消息,惟恐失去这位好父母官,不约而同一起来交粮食。大家族用牛车拉,小家庭则挑担来,前脚接着后脚,队伍如长龙,络绎不绝。

    最后一算,收的钱粮还以倪宽最多。当官当到这个份上,真可称绝。

    一般认为循吏的政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改善人民的经济生活;二、教育;三、理讼。

    体现“和”精神。

    按照儒家传统的“先富后教”的政治模式,那么,这三者中当以改善人民经济生活最为重要,教育、理讼,细究之,是为前者服务的。

    中国重农历史尚焉。

    循吏重农行为可窥见古代国家重农政策执行的具体过程。

    从宏观上看循吏重农行为价值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循吏是国家重农政策实施的中介过程;另一方面,循吏从其自身建功立业的愿望出发,采取了以道德政治为特点的治理措施,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而这两方面,在一定意义上说,又都体现了儒家文化“和”的精神。

    在长篇小说《张居正》中,作家详细阐述了“循吏”与“清流”两种截然不同的做官方式,其分析透彻而

-->>(第6/10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