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只是他内心仍然觉得东林党这回是被人摆了一道,这件事总有过去的时候。
大家静下来,接着听韦宝说:“我从小在乡里长大、家境贫寒,为了赚学费,每天都需要做多份工。为了一两文钱,要挑柴挑几十里!偷偷学几个字,还得讨好私塾先生,还得央求同甲的识得几个字的读书人。你们不要觉得我现在是矫情,倘若我仍然是乡间一个破衣烂衫挑着柴火的人,你们谁会理会我?所以,要想让我将几个告了我们的人请出都察院和大理寺,我做了这个出头鸟,以后肯定有事都是找我!你们需要答应,这件事,是大家一起做的!我只是带头!这是其一,事成之后,你们需要答应我都察院经历司经历的位置,还有大理寺寺正,这两个正六品的位置,要给我!”
韦宝说完,众人居然并不是很意外,也不是很生气,韦宝的机智反应和真性情,成为了他升迁路上的利器,甚至他的贫寒身世,都成为“亲民、接地气”的优点。
韦宝向众人展示的,是一个“庶民”奋斗的故事。
不怕敌人强大,不屈不挠,勇于奋斗,这种精神,不管是在庶民阶层,还是士大夫阶层,都足够打动人心!
韦宝觉得人最喜欢的两个故事:一个是“不怕敌人的勇敢故事”,另一个是“自我救赎的奋斗故事”。
谁最会讲这两个故事,谁就找到了人生的“致胜法宝”:
屡败屡战,在百折不回的韦宝身上,都察院和大理寺的一帮大臣们,找到了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个“自我救赎的奋斗故事”。
这就难怪,韦宝现在一番话,以及要做的事情,都尽得天时地利人和。
实际上,大明眼下朝局的困境是整个大明的经济低迷的缩影,从魏忠贤执政这三年来,忙于搞政治斗争,却不顾民生议题。
结果搞砸与东林党的关系,撕裂大明官场各个族群,闷杀了大明各地经济。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韦宝创造了能制造神话的契机,他贫
-->>(第3/9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