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鹿鼎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0684 中书舍人掌制加五品服俸】(第8/1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对的权力,可是万历成人之后,情况则有了变化。

    自明朝初期以来,明朝的政务中心就在紫禁城这几个地方转换,权力的交替,左右着明朝的国运。宫闱重重之中、争权夺权的阴谋时有发生。

    通过明朝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

    明朝内阁制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皇帝“其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者,以有阁臣票拟故耳”。但是,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已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一部分给阁臣分享。所以内阁进展缓慢,而且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

    阁臣与皇帝矛盾,除了反映为封还诏旨一类以外,很多反映为阁臣在中叶以后不断提出辞职。

    皇权与内阁矛盾,亦反映为明代阁臣善终者少,有政绩的不多。

    明代内阁权力不稳定,虽然有严嵩,张居正之显赫,但他们也不过是一时之间乘皇帝静摄而代行皇权。

    一般阁臣来说,由于基本上都是文学侍从之臣出身,入阁后权力之大小,只决定于票拟被采用的情况,所以呈现为不稳定,没有保障,没有连续性。

    与汉、唐、宋相比,明代辅相的业绩并不显著,这一方面固然与入阁前之资历有关。

    汉、唐、宋之宰相都要经历郡邑,而明之阁臣却基本上出于翰林院。他们没有从政经验,不知民间疾苦,对政事自然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但另一方面,则由于他们权力不稳定,被司礼监挤着,被皇权压着,即使有抱负也难于施展。

    显然,这样的内阁只能助长皇权,而不可监督、约束皇权。

    有明一

-->>(第8/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