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鹿鼎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0701 好戏连台】(第3/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套的形状去长,被定死了。

    在盛世,这样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乱世,就有大问题了。

    大树已经从中间腐朽了,再不下猛药,仍然是按部就班的弄一堆东林党那样的光说不练假把式上台,只能依循历史的轨迹,被农民军把整个国家覆灭,被东北的建奴捡到全天下全历史上最大的便宜!

    建奴可没有宋时期的金国那么强大,更不用说比成吉思汗的蒙古。

    建奴得天下是十分偶然的。

    韦宝始终坚信,华夏这么强大的庞然大物,不管什么时候,出问题,最大的问题,一定是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外部因素。

    权利下放到地方,滋生腐败。毕竟只要考上了,只要考生愿意,总是能够做官的,先不管官的大小、位置。

    那么寒窗十年为的是什么呢?在古代读书可不便宜,书籍费用就不说了,人吃喝拉撒赶考也要钱,而供养一个读书人足够养活五口之家的伙食费。

    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费用下来,一旦考上,在交通通讯极其糟糕的古代,那些千辛万苦才考上功名的考生当官后会干什么?捞钱是一定的,多少的问题。

    寒门学子求学不可能不借钱,进入了仕途之后,就算是东林党,东林党九成九都是贪的,并不比阉党好到哪里去。

    东林党是占了好名声而已,实际上与阉党是一丘之貉,政治属性并没有什么大分别,只是一边代表的是文官集团,一边代表的是皇权集团,仅此分别。

    士子们在当官之后的各种好处加剧了土地兼并以及更加拖累朝廷的财政。

    最后,科举制的创立把本来就够低的武人的身价压得更低,导致“好男不当兵好贴不打钉”加剧,人人都想着读书当状元而不是开疆拓土。

    科举是为了从世家手中夺取人才、打破世家的人才垄断所创造出来的制度,隋朝之前的人才选拔制度是什么呢?

    举孝廉度,虽然这样让屁民权利比科举制小,但举孝廉这种制度起码避免了官

-->>(第3/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