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文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一千两百九十章 请走(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明,什么也瞒不过你,这是马头斋的……”

    堂吏说了一半见顾宪成脸已是沉了下来,顿时骇得是魂不附体。

    “下不为例。”

    堂吏听到这里,三魂七魄才回到了身上当即连连点头道:“是,是,小人一定记住,两位司君慢用,小人告退!”

    “慢着!”上首赵南星叫住了对方,然后对顾宪成道,“这几日司里上下忙着修订访单的事着实辛苦了,这外头天气冷,今日就破个例,每人喝些小酒暖暖身子吧!”

    顾宪成点了点头道:“照着司君的意思去办吧!”

    堂吏称是这才离开了屋子。

    赵南星对着一盘东坡肉道:“这小吏毕竟也是费了些心思。”

    顾宪成道:“我只是担心弊生啊!”

    赵南星点点头道:“京察就要到了,历数历次京察,台省都有陈言,这一次也不例外,还未京察就有言官上疏,每次京察访册都不书四司属官之名。”

    顾宪成道:“此中意思,还不是科道欲分吏部之权,其实每一次访册我们吏部皆与吏科都给事中,河南道掌道御史共访,书写名字实多此一举。”

    “对了,吏科都给事中钟叔濂还未给我们回音?他不是你的同年吗?”赵南星问道。

    顾宪成道:“钟叔濂自入朝以来,一直与林侯官走得很近,想要让他站在我们一边怕是不易。”

    赵南星道:“这也是无妨,毕竟科道只是咨询以访单,但真正定去留的却是在我们吏部考功司。”

    这里说一下京察的流程。

    京察乃六年一次考察京官,一般是朝廷委托给吏部,都察院。

    但是两边堂官为了避嫌(担心清议舆论的抨击),实际上的操作,却是吏部考功司,吏科都给事中,河南道掌道御史三方共商,但是吏部考功司,吏科都给事中,河南道掌道御史为了表示公正,则又会将权力下放给吏部四司,给事中六科,十三道监察御史。

    具体操作流程,是吏部考功司开列出被考官员的名单,每名官员一张访单,然后汇集成册,称为访册。

    然后访册交到吏科都给事中,河南道监察御史的手中,让他们对访单上的官员加以咨询,审查。

    这审查方式就是给相关的科道官员在访单上,根据他们自己的风闻或者是亲眼所见匿名写出对这名官员的评价。

    然后由吏部对访单进行收集,此称为会单。

    会单后,由吏,科,道三部堂官给出一个综合的处理意见。

    最早时候访单只是一个辅佐流程,最重要的还是看上官对这名官员的考语。但是科道崛起后,访单就为了京察里的重要手段。

    但见顾宪成肃然言道:“京察之事乃国之大计,天鉴在上,清议在下,国法在前,青史在后。你我必须秉公处置,不可让人留下话柄。”

    赵南星也道:“我赞成你的话,我之前问过太宰,他言这一次京察必须秉公处理,不得有丝毫徇私枉法之处。我们身为吏部的官员,自己持身先要正,不可因公废私,更不能徇私枉法。”

    “你知道员外郎吕胤昌,正是太宰的亲外甥,之前太宰就让我将他的名字写入访单之上。当然我身为考功司郎中,自然也是责无旁贷,给事中王三余虽是我姻亲,但他平日为官有些不拘小节,我也将他名字写入了访单之上。”

    顾宪成点点头道:“太宰,司君真乃君子也。但是京察向来由内阁代为奏报天子,若是内阁阻扰如何是好?”

    赵南星道:“你放心,我问过太宰了,他说他会亲自呈交给皇上,而不经内阁之手。”

    顾宪成点了点头:“正当如此。若是再给内阁经手,如此又重蹈以往京察之时,执政庇护私人的覆辙。”

    吏部尚书孙鑨是清流党的领袖,自他成为吏部尚书以来,一直不满已经入阁的前吏部尚书陆光祖通过旧属对吏部的事情进行指手画脚。

    孙鑨对此不能坐视不理。

    而这个时候王锡爵又是回朝,众所周知天子对于王锡爵的器重,远在其他几位内阁大学士之上。

    因为担心王锡爵的内阁完全倾向于天子,同时也是因为吏部不满内阁屡屡对部事的插手,所以孙鑨决定利用这一次京察来作为反击。

    这是申时行,宋纁之后,再一次的阁部之争。

    只是当时二人毕竟保持面上的和谐,但这一次看来吏部早已在厉兵秣马,准备与内阁公然翻脸。

    顾宪成忽然道:“不过阁部相争之前,倒是有一件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