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重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百九十七章 船厂故事(二)(第2/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苏联内部。占经济总量绝大部分的军工行业,在苏联解体之后立刻就失去了全部市场,如今日子怎么可能好过?

    卢布的汇率一天能变两三次,如今和美元的汇率更是跌到了将近两千卢布比一美元的水平。乌克兰虽然是苏联粮仓,但经济一旦出了问题,工人一样是要饿肚子的。

    尼古拉耶夫造船厂里唯一能够不饿肚子的,只有能上工的工人。

    古利克开始按照工程师的要求,对工作内容进行指派。莫伊塞被安排去捆扎钢管,斯托罗夫负责运输材料,其他人有的负责测量、有的掌管理货,这都是班组内部做熟了的业务分工。

    要说什么叫做产业工人?

    未来中国工厂里,从农村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有几个亿,是不是进了工厂就可以叫做工人?

    尼古拉耶夫造船厂这些普通的造船工人,实际上就和中国东北那些国企里工作了几十年的工人一样。表面上看来,做的都是一般性的工作,但正是这些普通的工作,最后汇集在一起成为了一个产业的基础。

    但是不能不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这些从小就生活在工厂里的工人,确实是不同的。

    这些不同不只是体现在劳动能力上,更多是观念是否符合工业社会的需求。

    比如说最简单一点,从小在国企成长起来的老工人,在安全纪律的执行上一般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比如说用明火查看油桶、在粉尘车间里抽烟、站在吊起的重物下面之类,至少成熟的工人知道不回去作死,在安全制度的执行上就是很自觉的在去做——没有这个觉悟的,大概在工厂里也根本就活不到长大成人了。

    但是换成一些没有经过基础教育的工人,不仅不把安全制度当回事,甚至以对安全制度置若罔闻来达到彰显自己“个性”的目的。越是不让做什么,反而就是要去做什么。

    要不怎么说,中国前三十年培养起来的工人队伍,是改革开放最大的资本呢?这所谓的产业工人,也不能说是把农民赶进工厂就能算数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