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重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九十八章 友好协会(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可是话又说回来,石川岛播磨重工给出的答案,也确实是搔到了中船这些领导的“痒痒肉”。技术上这些东西如果委托给日本人,在初期确实是极大的减小了成本支出。现有系统不需要改变,改革的阻力和新技术导致的优胜劣汰危险自然就小了。

    拿着日方提供的技术照本宣科的做出来,还不是一样的赚钱?何乐而不为呢。

    真要说像宋云辉说的那样,整个体系从苏式转向西方标准,恐怕又要多出许多基础投资需求,年事已高的高工们是否还能接受新的知识体系,目前中船总公司的权力体系是否会受到冲击,这些东西都不能不考虑。

    在场的大多数人,都是现行体系的“既得利益者”。当然不希望发生这种改变。

    石川岛播磨重工的公关经理话音刚落,不等宋云辉提出新的问题,他的话筒就被人给抢走了。巴立德连连挥手,让人把话筒递到了他的手上。以勇于救场的英姿闪亮登场,热情的赞扬起日方的服务体贴入微,这才是为客户着想的态度。

    “感谢石川岛播磨重工方面的安排,在贵方的方案中,我深切的感受到了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的精神。这种以客户为上帝的做法。值得我们中国企业学习啊。我们有些同志难免有些好高骛远,还没学会走就已经想着跑,若非是日本友人经验丰富,恐怕又要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

    巴立德的位置不上不下,不是中船总部的领导,在下属企业中海西造船厂也算有点地位,正适合做这样的发言。

    有些话上面的领导不方便说,就只能是下面人揣摩上面的心思,然后代替他们说出来。巴立德瞥了一眼宋云辉,这个格格不入的小小海东造船厂的厂长。未免有些不识好歹。如果上面的领导有引进体系的意思,这些问题又怎么轮的到他来说?

    既然上面始终没提这个话头,那他这样做可不就是多此一举、哪壶不开提哪壶。

    关键时刻,还要我老巴来给领导排忧解难哪!巴立德美滋滋的想着,等到自家的海西造船厂拿到日本设备,发展壮大之后就把海东造船厂给拿过来做个分厂,省的我堂堂海西造船厂要和籍籍无名的海东造船厂相提并论。

    宋云辉脸色涨红,自己的问题还没有提完,话筒竟然就被人抢走。这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几乎就是赤裸裸的打脸了。

    再加上巴立德拐弯抹角的说他是“左倾冒险主义”。这个大帽子扣下来,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巴厂长这话我不能认同,船级社管理体系的建立是软件大于硬件,主要是管理方式与产品规格的改变。光买设备不引进管理、经营的技术思想。这不变成清末张之洞那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了?事实早就证明,先进的思想才是不断进步的根本,船级社管理体系是达到船级社质量的必要条件,怎么能置之不理?”

    “好了、好了,自己同志说话不要那么夹枪带棒的。张之洞那是什么人,怎么能用来形容巴厂长。”总部的一位领导终于站了出来。看似是在劝慰宋云辉和巴立德,可实际上立场偏向却是一目了然:“宋厂长你这个问题还是太过激进,要注意国情。船级社体系好是好,可我们哪有那么多人才投入进去?你问问在座的诸位高工,国内有实施船级社体系的基础吗?”

    在座的高级工程师纷纷摇头,这些人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了,哪有继续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本能的就反对任何技术的变革。可话又说回来,以国企能上不能下、论资排辈的情况,有技术革新动力的年轻技术人员又无法上位,也真是一个死结。

    宋云辉被几乎所有考察团的成员用“你是第一天当领导么”的眼光看着,无声的压力让他面红耳赤,却再也张不开嘴了。

    想要在国企这个体系下做点事情,什么时候开始变的这么难了啊!

    就在这时,会议室的大门突然被人推开了。及川光博陪着柴老,两边脸上都带着满意的笑容,施施然的走了进来。

    柴老年纪虽然已经很大了,但一马当先看起来竟然有几分龙行虎步的感觉。及川光博跟在他的身旁,虽然身上穿着高档定制西服、人又年轻了许多,但却完全沦为了跟班的背景,气势上被彻底的压了下去。

    好在毕竟是中国人到日本做客,柴老谦让了一番,让及川光博坐了主位,不至于让他太过难堪。两位董事长齐齐出现在会议室,显然私下的沟通已经结束,会议室里顿时一片安静。

    柴老咳嗽了一声正打算说话,旁边一个始终不怎么显山露水的总部领导突然凑了过来,附在他耳边又是嘀咕了两句。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