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重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二十二章 模锻与自由锻(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也正是凭借着这样负责任的态度,中铁建投才能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竖起自己的口碑。

    “老颜,你说说。”林宗棠笑眯眯的看着颜永年,等他平静下来之后说道:“有了这些条件,四年里你给我拿出来四万五千吨水压机有没有信心?”

    颜永年顿时把头晃的跟个拨浪鼓似的。

    “四万五千吨?那可不行!”颜永年瞪起眼睛来:“七亿人民币,四年时间,西马克公司的一万五千吨自由锻——拿不出五万吨水压机,那就是我无能!不过我建议,咱们同时把罗马尼亚这台一万五千吨自由锻也抄回来。有了它,再给我十亿,我有信心再用两年时间咱们可以上一台十万吨的世界最大水压机,连苏联那台都超过去!到时候想压什么压什么,什么机匣、框架、起落架,造出来的飞机一准比原版的性能还好!”

    “你说是真的?苏联也只有两台七万五千吨的模锻水压机,你敢打包票造出十万吨的水压机来?”林宗棠正色问道。

    “单缸的不行,但是有了五万吨单缸技术,十万吨双缸或者三缸是没有问题的。”颜永年一脸振奋的点起头来:“苏联的七万五千吨模锻可没有我的预应力钢丝缠绕技术,再说它的自由锻能力实际上也差一些。十万吨,我可以立军令状!”

    “你想好了,前后将近二十亿的投入,这可不是玩笑。”林宗棠再次确认。

    “当然不是开玩笑,林老您可以再向二重的人求证,看看我这个说法成不成立。”若非赌咒发誓在这种场合不合适,颜永年都想来个向天发誓了。

    “好,我暂时先信你。”林宗棠这才点下头来,不过后续的论证肯定是不能缺的。颜永年的保证或者可以信赖,不过最终一切还是要以落到纸上为准。

    林宗棠转头看向楚江,问道:“楚经理,你看现在怎么样,中铁建投能否为盛京重型机械厂投资七亿人民币,用于建造一座五万吨的多向模锻水压机?”

    楚江点点头:“既然有颜教授的保证,我想应该没有问题。只要论证通过,中铁建投可以向盛京重型机械厂注资七亿人民币。不过这笔钱,请问盛重打算如何使用呢?”

    “我们可以提供一个十年期的贷款,根据项目进度拨付贷款,但第四年之后至少要每年支付两千八百万的利息。第五年开始偿还本金,十年还清全部贷款。或者我们与盛重成立一家合资子公司,根据双方出资比例进行股份分配,实行股份化管理。双方持股时间至少五年,转让股份优先对方收购。第三个方案,中铁建投投资建造五万吨水压机,建成后向盛重出租。每年租金一亿人民币和利润的20,租满十年之后这台水压机无偿转让给盛重。”

    “盛重方面,觉得哪种方案可以接受呢?”楚江摊着手,看向盛重的两位领导。

    何仁明和莫高文心情有些复杂,按说当然是贷款拿着更舒服。4的年利率真的不高,甚至可以说是考虑到重工业行业的实际情况很照顾盛重的低息贷款了。

    和当时社会上普遍10以上的贷款利率比起来,中铁建投这笔生意搞不好甚至要面临亏本。八十年代4的利息,恐怕还未必能跑的赢通货膨胀。不,应该说肯定是跑不过通货膨胀的。

    但即使如此,两人却不得不考虑第五年开始归还本金之后的资金压力。为了在六年里还清七亿人民币的贷款,再加上两千八百万的利息,第五年开始每年向中铁建投归还一亿五千万左右的资金。这笔钱对盛重来说,压力实在是太大了。重工业企业虽然积累雄厚,但利润偏薄、成本高昂,这笔钱盛重的两位领导可真心里没底。

    至于说合资企业那就更不用想了,按照双方出资比例投资的话,卖了盛重恐怕也占不到50的股份,到时候岂不是给人做嫁衣了?

    左看右看,似乎还是租赁来的合适。总额虽然比贷款高了一亿一千万,但每年负担的还款压力却下降了。一亿人民币虽然还是不少,但毕竟比贷款少了五千万,这就很了不得了。

    至于说20的利润,重工业利润谁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水压机建成之后会有多少任务还不好说,国内的配套水平、国外的项目竞争,能不能填满这台水压机的工作日程?

    “我看,租赁十年应该是个好选择。”

    “不错,我也这么觉得。”

    何仁明和莫高文交头接耳,半晌总算是拿定了主意,做出了这个注定要让他们在未来悔青了肠子的决定来。

    他们可不会知道,在有了胡文海这只蝴蝶的奋力忽闪下,未来十年中国工业将迎来怎样的爆炸式增长。盛重的五万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