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成地区,河中的未来看不出有一丝优势,他们充其量也就是人口多一些罢了,但这些人口就能转化为生产力吗?人均创造的财富怕是不如义成地区远甚矣。
白玉堂曾经听过一个说法,即河中地区看似其人口规模、经济实力都要超过现在的义成地区,但后劲很快就会不足,因为河中其实是没有真正经历过一次产业革命的。在这个与本土隔着浩瀚的大西洋,消息传递不便,社会风气迥异的地带,人们适应的仍然是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其仅有的一点工业设施——如修船厂、建材厂、海产品加工厂、面粉厂初级工厂——包括其投资者、技术人员和机器设备,都是从大洋彼岸的本土整体移植过来的。它绕过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及技术大变革的过程,整个社会就缺少了一种洗礼,人们的思想、行为模式和生产节奏就有些赶不上趟。
白玉堂当然不是很赞成这种说法。因为在他看来,河中地区固然工业基础薄弱,但义成地区难道就很强了吗?不同样是从本土全套移植资金、技术和设备过来的吗?大家水平其实都差不多,大哥别说二哥。
不过他也承认,义成地区以重工业发展为主,目前看来其上下游产业链会比较强,辐射的关联企业也会更多,这无疑会直接或间接培养出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和技术工程师,这些人在未来会对义成地区的发展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与他们相比,河中地区那些所谓的工业就有点过家家的意思了,也培养不出太多的人才,让人颇为沮丧——你还别不信,看看那些砖窑场就知道了,里面的大部分工人是叫来“打工”,而不是“上班”,因为其从事的多是毫无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人员也不是很固定,很多人都是缺钱后临时过来打打短工,这要是能培养出什么技术大拿就出鬼了。
白玉堂忧虑的也正是这个。虽然他的任期是有限的,但在其位谋其政的责任心也促使他不得不对河中地区的未来负责。他曾经和手下人开玩笑,讲道再发展个十多年的话,也许河中铁路未来维修所需要的铁轨及其他部件,都要从义成地
-->>(第2/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