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凭管领,当极乐时,狂歌烂醉,这便是福,这便是慧,这便是山水因缘,涤尽胸襟,赢得些萧寺鸣蝉,遥天返棹,平沙落雁,远浦惊鸿。联是好联,字是好字,国兴寺当真是有些门路,不错,不错啊!”今天是1686年1月2日,国兴寺正门前,昨天半夜才刚刚下船登岸的邵曙光,看着门前的这幅长联,赞叹地说着:“国兴禅寺为了传播华夏文化和佛学奥妙,当真是下了大力气。印度乃佛教发源地,惜早早没落,国兴寺矢志复兴印度佛教,不管成不成,这志向总是令人佩服的。”
其实,印度本土的印度教对于外来殖民者的统治是比较有利的。他们温顺、隐忍,追求来世,反抗精神薄弱,简直就是任何统治者——包括外来殖民统治者——梦寐以求的宗教体系。而从中国“出口转内销”到印度来的佛教,虽然同样强调与世无争、修来世等内容,但到底不如印度教那么极端,就统治者来说,其实并不十分合适。
不过,谁让如今第乌岛的新主人是东岸人呢?东岸这种华夏文化的变种,对于已经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的佛教还是比较亲近和赞赏的,这从邵曙光对国兴寺的楹联赞不绝口就能看得出来,到底是自己血液中与生俱来的东西,确实比印度阿三那一套更合自己口味。
后世第乌岛上就有着大批的天主教徒,甚至其数量一点不比印度教及其他杂七杂八的宗教信徒要少,可见葡萄牙人数百年殖民统治所展现出来的深刻影响力。而葡萄牙人都能如此做,那么东岸人难道就差了吗?第乌岛上不过区区数千印度人——这还是包括了大量从河对岸涌来的季节性工人的数字呢,常住定居人口并没这么多——别说改变宗教信仰和文化了,就是全部换种都不是不可能,只要东岸人愿意。
“国兴禅寺的智法大师是宁波府修持多年的得道高僧,本不欲出海,后来也是考虑到弘扬佛法的缘故,于是便慨然登船,西渡第乌,撑起了这国兴禅寺的门面。今天却是有些不巧,智法师傅上月便跟随周河生周站长一起,前往果阿进行商业和文化交流了,尚
-->>(第2/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