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章 东属巴西(三)(第3/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之巨大,似乎远远超过东岸本土目前唯一开采着的铁岭金矿,储量和可开采量十几倍于彼,前提是先投入巨资打通前往这里的道路。

    韦利亚斯河流域是后世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金矿最密集的区域,被当时的葡萄牙总督称为“总矿区”,无数淘金者在萨尔瓦多登陆,然后等待夏季丰水期的时候,沿着河道溯,历经艰险抵达维利亚斯河畔采金虽然巴西总督一而再再而三地禁止私人在那里采金,但以他们那低下的行政效率,这种事情又怎么可能禁得住,因此最后也只能放任了事。

    这些揣着发财梦想的狂热淘金者们,利用夏季的季风逆流而,越过河道逾百个浅滩,最终抵达总矿区的外围或核心地带。这段旅程是艰苦的,夏季涨水时水流湍急,满载人员或物资的小木船经常被打翻,河岸边的印第安人更是凶残无,经常猎杀落单的或组团的葡萄牙人,抢劫他们的货物,给淘金者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说,仅仅是一个瓜伊库鲁族印第安人,其在1795年最终被巴西军队剿灭时,已经累计杀死了超过4000名从萨尔瓦多前往金矿区的葡萄牙人。

    但神的是,不管路途有多么艰险,都无法打消这些淘金者们的热情。他们开始组成更大的集团,一起前往金矿区。如历史1726年时,共有约3000名葡萄牙人分乘305艘独木舟,沿着团结河逆流而,前往总矿区,其甚至还包括了经这儿前往圣保罗任的葡萄牙地方长官。

    由此可见,这里海量的黄金储量对葡萄牙人的诱惑有多大,以至于到了他们不惜代价也要前往那儿开采的地步。葡萄牙本土的破落户、马德拉和亚速尔群岛生活困难的可怜人、巴西近海的农民、旧大陆的冒险家(主要来自英格兰、爱尔兰、法国与联合省)、开小差的卫戍部队士兵甚至来自修道院的男性修士们,全都一股脑儿地染了一种名为淘金热的“疾病”,前往韦利亚斯河畔寻找黄金。

    这些人忍饥挨饿因为一开始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愿意种粮食,以至于当地的猫狗都被饥饿的淘金者们捕来吃掉了互相之间勾心斗角乃至互相火拼,只是为了获得那可爱的黄金的独占权。只可惜大部分人的运气都不怎么样,他们或者死于矿难、或者死于疾病、或者死于争斗,总之大部分淘金者历经千辛万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所收获的不过只是满身伤痛、贫困及荒郊野岭的一些无名坟包罢了。能在淘金热活下来并发财的,始终只是少数兼具才智和运气的能人!

    当然了,淘金热带来的也不全是坏处。至少,在期以后,很多人转而在矿区附近种植粮食或从事手工业,商人、妓女和雇佣兵也从沿海地区追逐着铜臭味而来,使得金矿区慢慢发展了起来,一座又一座村镇拔地而起,为后世巴西内陆的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东岸人开发金矿的路子,当然不可能如同历史葡萄牙人那么混乱和无序。葡属巴西组织度低下,资金也缺乏,更没有充足的物资,所以一切都很艰难。但东岸不同了,首先这是一个组织度较高的国家,且立国已经五十多年,根基相对稳固,人民向心力也较强,因此可以在政府的主导下,对金矿进行集开采(当然政府也只能抓大放小,不可能监控所有金矿),有序生产、冶炼和运输,最大程度提高效率。

    你可不要小瞧这一点。在政府规划下,道路很快能修建起来(历史葡萄牙人花了将近30年才修了一条约400里格的简易公路),随之而来的还有定居点、拓荒移民和足够数量的负责安全的预备役军人,各类生产、生活物资也能通过公路、河流运到最近的一处集散地,然后分发到各处,尽最大可能保障金矿区的生产。

    而韦利亚斯河畔的“总矿区”一旦正常生产的话,那么很轻松将一跃成为华夏东岸共和国产金量最大的地区,超过已经稳定产金多年的南方的铁岭金矿,成为东岸的黄金储备的最重要来源。而如果再算远东的呼玛金矿及从日本贸易来的黄金的话(含从铜里面提炼出的黄金),这个黄金储备的来源更丰富了。要知道,远东金矿的产量虽然有点一般,但通过贸易等渠道获得的黄金数量,却是相当不少呢,这其金、银、铜等资源都十分丰富的日本无疑是重之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