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三十二章 挺进风下之地(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家现在也开始学蓬莱县的董家,派子弟出去做官,这样一来,即便未来封地被收走,他们也可以靠着官面上的关系,继续维持家族的富贵荣华。其实这是一种很不错的思路,因为东岸人正在着手削藩,那么即便为了统战需要,也会吸收一部分比较恭顺的藩镇子弟进入体制,另外还会给一些经商上的优惠政策,算是一种等价交换了。

    丁威是丁大兴的小儿子,年轻的时候曾在烟台学院学习过,毕业后进入了军队,先在辽东新军第一师服役,与清廷鞑子面对面交战过。后来又被选入了军官顾问团,到潮州府帮助李元胤整顿军队,履历还算是非常丰富的。

    后来,丁某人被借调进入了台湾陆战营担任顾问,充作训练官的副手,在香山县一干就是两年。这次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东岸人交恶,烟台的廖大帅立刻与鄞县方面紧急磋商,然后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除派遣海军陆孝忠少校率领的分舰队南下前往帝力港外,他们也害怕不保险,又派了“大角星”号和“老人星”号轻巡洋舰,护卫着两艘运输船,打着贸易的名义直接南下文莱港。

    文莱苏丹一开始并不没有太过在意,因为这个年代来倒他们这儿进行贸易的商人实在是太多了,阿拉伯的、印度的、中国的、葡萄牙的、荷兰的、英国的、法国的、丹麦的等等,几乎所有有志于南洋贸易的国家都会在这儿掺一脚,港口内常年停泊着数十艘来自外国的商船,其中很多甚至是武装商船。因此,当东岸人这五艘船刚抵达的时候,文莱港方面太过关注,甚至就连入港手续都是一天后才派人来办的。

    不过,当东岸人随后又从船上下来了一百多名携带武器的士兵时,文莱人又惊呆了。他们几乎立刻就从城里调集了数百名士兵过来,其中超过一半持有火枪,而且还有四门陆军火炮。与西方商人贸易了整整一个多世纪的他们,并非没有见识的土包子,事实上西方的火枪大炮从明末开始就在整个东南亚流行开来,各国军队开始使用热武器作战,军队中列装热武器的比例越来越高,远超当时的中国大陆。

    文莱作为风下之地的贸易重镇,自然也有一支配备了火枪和大炮的部队,因此在看到东岸人来者不善之后,他们立刻就集结了起来,打算趁东岸人立足未稳想将他们赶出去。结果自然是他们踢到铁板了,这是一个来自台湾陆战营的步兵连,装备了线膛枪的他们只远远射击了一阵,就震慑住了这帮马来人,然后不得不派出使者过来谈判。

    谈判的结果是文莱方面接受了东岸人在这里设置商站并派“少量”人员驻守的请求。按照双方的协议,东岸人将尊重文莱苏丹支配这个国家的权力,同时有权在港口内设立一间永久性的商站,商站内可驻扎“不超过一百名士兵”,同时按章纳税,支付土地租金,不得从事任何非法活动。

    可以说,这份协议是文莱苏丹极其不愿意签订的,但台湾陆战营百余名士兵强大的火力给了他们深刻的印象。他手下的士兵,平时欺负一下内陆的山野部落是足够了,对付西方来的少量水手也还凑合多了就不行了,当年西葡合并期间,葡萄牙人几艘战舰抵达的时候,文莱人也很恭顺的但面对组织程度很高且装备精良的外国职业军人时,还是有些不够看,因此很轻松地就被东岸人吓住,然后签订了城下之盟,允许他们在文莱港内建立商站。

    而永久性的坚固商站,往往是殖民的第一步,西方殖民者在一时无力殖民整个地区时,往往选择先从堡垒式的商站搞起,然后慢慢积蓄力量并分化瓦解土人势力,最终用很低的成本(这点很重要)达到吞下整个殖民地的目的,东岸人其实也不例外。

    考虑到文莱港大概是风下之地当中最富饶废话,当然得富饶了,不然吃饱了撑着过来啊同时也是相对势力最弱小的国家,那么只要东岸人持续积累,持续投入,那么大概用不了太长时间,就可以将这个小小的城邦国家屯下来了吧。

    事实上东岸人对此也有过计划了。比如丁威在来之前,上官就隐晦地问过他,是否打算将仆从军第七师逐步裁减人员,然后移民海外,到文莱定居呢?如果可以的话,东岸人并不吝扶持他们家族在文莱当一个土霸王,这可比困守掖县这么一个小地方强多了,经济方面完全不是一个层级的。

    丁威将这个意思转达给了他的父亲,他父亲对此表示“震惊”,同时也有些“疑惧”。震惊固然是因为看起来东岸人削藩也不会拖延太久了,说不定就在眼前,他们家族经营了两代人的掖县眼看是传不到第三代了,所以有些惊讶和伤感。疑惧则更好理解了,丁大兴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可也知道文莱地处南洋,那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