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好脸色么?不可能的!
不过高文刚就是这样固执,他坚持不与俄罗斯正面交战,仿佛不这样做的话两国就不会正式撕破脸一样。毛君对此很不以为然,骨子里比较好战,想要攫取军功的他非常渴望与俄罗斯人正面交锋,不过考虑到日后还要和高文刚继续搭班子,双方闹翻了并不好,因此最后也就捏着鼻子同意了,答应前往鞑靼壕沟守要塞。不过他也给自己留了个暗门,并且征得了高文刚的同意,那就是一旦克里米亚汗国战局不利,需要驰援的话,他会带着这五千多人赶往战场,相机行事。
这说白了,就是当克里米亚汗国大败的时候,想办法帮助他们阻截一下,尽可能令其收拢更多的部队。最重要的是,格莱大汗本人要安然跑回来,不然局势怕是会变得无法收拾。毕竟俄罗斯人这次集结的部队规模较大,谁也不敢说能够稳赢对方,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1687年6月中旬,俄军一部越过东乌克兰与克里米亚汗国的边界线,进入了其东北部地区。克里米亚汗国迅速做出反应,主力部队开始沿着海岸线东行,向俄军所在方向杀去。与此同时,接到消息的卡法港的奥斯曼舰队也第一时间出动,大量运输船满载粮食、药品和武器弹药,横穿整个亚速海,朝他们位于顿河入海口附近的军事重镇亚速港驶去。
这支舰队的规模不大,战斗力也很孱弱,但因为俄罗斯人并没有强力舰队的关系(听说他们在顿河上游打造军舰,但这会显然远远没有完工),它们可以畅通无阻地航行在亚速海各处,为总计九万多大军(克里米亚汗国军队近七万人、西乌克兰哥萨克一万余人、亚速港守军万余人)提供补给,效率可比俄罗斯人那糟糕的后勤体系要高多了。
毛君中校仔细分析了局势后,判断俄军主力应该是奔着亚速港去了,而不是曾经担心的进攻黑海北岸及西乌克兰。看来比起沃野千里的黑海之滨,他们更加想要打通顿河的出海口,那么横亘在河口附近,沟通着亚速海与顿河的亚速要塞就显得很刺眼了。考虑到亚速要塞
-->>(第5/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