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六十二章 财计(四)(第3/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没什么外人。”

    话说自从上一次税改以来,差不多已经过了快八年的时间了。尝到了加税甜头的东岸政府,现在又把主意打到这方面,其实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捞钱嘛,哪个政府不会?可以说都是无师自通的,东岸这个文明灯塔自然也不例外。

    华夏东岸共和国的财政,向来是分租税收入和非租税收入两大部分。前者很好理解,就是税金,后者就比较复杂了,但大体上主要包括国营企业上缴的利润、土地森林河流等公产收入(土地租金、出让金什么的)、罚款充公等。以1686-1687财年为例,非租税收入总额加起来大概有1240余万元的样子,看似不少,但比起租税收入来说,增长幅度其实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国营企业面临私人经济越来越强的挑战,利润率开始缓慢下降,一些非管制行业(即资金、技术等门槛较低,充分竞争的行业)的小国企甚至已经不怎么挣钱了。即便还很挣钱的一些国企,也不得不减少给大股东(即中央财政)的分红,更多地将资金留在企业里,或者改进技术,或者添置机器,或者培训人员,或者构建营销渠道,总之为了更好生存的他们是没多大精力支持中央了,毕竟现在已经不是几十年前,再不是他们躺着都能大把搂钱的年代了——当然对于南海集团、铁岭重工联合体、平安煤钢联合体、黑山工业公司、北方制药厂、北方化工厂等盈利能力极强的企业来说竞争仍然是不存在的,但不可否认国营企业这个群体的整体盈利能力确实在逐年下降,即便在海外市场有所扩大的当下依然如此,这是客观事实,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那么这样一来的话,国家财政的非租税收入这一大项增长缓慢就可以理解了。这一项要想大幅度增长的话,除了国营企业群体重新恢复盈利能力之外,怕是就只有大幅度增加售地指标,靠土地财政来续命了。但问题是,现在农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粮食种植业更是处于轻微的萧条当中,工农业收入开始拉开差距,试问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国民又怎么可能积极投身移民实边运动,并大力购买土地开荒呢?黄汉华感觉,大概除了新来的移民及转正的非国民外,本土出生的国民在这方面的积极性应该是逐年下降的,除非政府现在就起来制定政策,努力解决工农业收入倒挂的现象,但这又何其难也。

    毕竟,这是破坏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属于政府强行干预市场的选择,未来会出生什么样的结果,谁都不敢保证。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么,这会华夏东岸共和国的财政收入若想再获得一波比较迅猛的增长的话,竟然就只有新增加税种一途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也是一个难堪的现实。黄汉华是税务部副部长,深知现在东岸国内的个人及企业收支状况,明白加税肯定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反弹,尤其是那些企业主,背后指不定站着谁呢,以后还不得天天在家扎自己的小人玩啊!这种得罪人的活计,居然就落在了我的头上,真是晦气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