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逐渐复苏的经济(四)(第2/5页)
物资还是人员流动都很频繁。各地物价趋于一致,统一市场逐渐成型。一些原本活跃在这三个县之间的商人们也因为火车的开通而生意凋零,他们不得不赶着大车向西,深入到伊河地区内陆较封闭的宁津堡、大沼乡等地。将沿海地区便宜的商品以相对高一些的价格出售过去,赚取一些辛苦钱。
而且,促使这些商人们前往他处寻找机会的因素可不仅仅只有火车开通这一项,事实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拉普拉塔地区最后一处交战地点圣菲的西班牙军队逐渐溃败。大批民兵或夫子开始返乡。特别是那些民兵,他们从战利品中分得了大量现钞,如果再加上津贴补助的话,这些出征在外一年的民兵平均每人分得了140元以上,这已经比一些小商人的本金还要多了。
这些人返乡后,哪怕只有其中极少一部分人拿钱出来做生意,那么也将会把当地商业竞争的激烈程度推上一个新的高峰。大量热钱在民间汹涌澎湃,物价指数在政府的死命调控之下,除了少许几个进行价格管制的基本消费品以外,其余皆屡创新高。这一切都使得执委会、政务院的官僚们开始认识到。国内民间除穿越众以外的资本力量正在形成。
这些民间资本中只有极少数是从农业生产中完成了原始积累,即所谓的农业资本,大约占到了15左右;此外,因为商业贸易而发家的资本数量则远超农业积累所得,大约占到了三分之一左右;而剩下的则是政府人为“创造”出来的资本,即返乡军人手里握有的庞大现金。
这些返乡军人里面当然要数正规军士官手里的钱最多,他们中少的也有三四百元,多的五六百的都有,人均资本突破了420元。而普通士兵和民兵们,即便手头的钱不如士官多。但平均也有两百元左右。这些总数可能高达两百万元的巨额资本就这样积淀在民间,仿佛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将东岸原本就脆弱狭小的国内市场搞得一团糟。
在战争期间超发了大量纸币的财政部、国家贵金属管理总局对此忧心忡忡,在执委会组织召开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