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二十八章 东南太平洋(一)(第2/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益链上,国内各企业、产业工人、南铁公司以及西班牙买办都赚了个盆满钵满。至于受害者么,当然是秘鲁总督区境内原本就不是很发达的手工作坊业了,这些原始的工业生产者们无法与廉价的东岸商品竞争,如今已纷纷转行或者移居他们——比如新西班牙总督区。

    其实。原本以人口最稠密、工业最发达的利马、基多等多个检审法院区(包含今秘鲁、厄瓜多尔大部)为基地的秘鲁工业,本来就不是太过于发达的。这些工业萌芽中资本小的先不去说他,这些多半是由手工业者个人创业而兴起的,我们单就说那些上了些规模的工业,比如至少雇佣了几十个到几百个不等的印第安人的大型作坊。

    这些大型作坊一般都是由半岛人投资兴建的。也有一些是秘鲁本地的商业资本所建,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兴建作坊的资本具有高度的寄生性,即他们一般与殖民地官员甚至旧大陆的西班牙贵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技术与生产模式一百年来就没变过,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同时,由于他们也具有着商业资本的属性,经营着部分旧大陆工业品与本地特产品的交换贸易,因此自然而然地会选择避开上马与旧大陆工业品存在竞争风险的项目,所以其工业门类也理所当然地被限制在特定的框框内,极其单一。殖民地特征非常明显。所有这一切最终导致的,那就是秘鲁总督区从来见不到任何一家上点规模的生产资料生产厂家,这里实在不具备这些工业门类生存的土壤。

    而随着南铁公司与秘鲁的西班牙买办们达成走私贸易的协议,大量廉价的东岸工业品涌入秘鲁,该地本来就经营得较为艰难的工业体系顿时宣告瓦解。资本也不再青睐这些不能够给他们提供利润的行业,转而大力投资粮食、烟草、甘蔗、可可、咖啡、热带巨木等特产品,并借此向东岸大量出口,赚取了不菲的利润。你只要到走私贸易的中心毛林城去看看,靠岸的西班牙船只或远道而来的马帮装载的是什么货物,差不多就清楚如今秘鲁的实际生产状况了——这个辽阔的总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