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说,人工饲养蚕所产的丝里面最多只有一半(很多时候只有30-40)可以用来缫丝。剩下的都是废丝。
既然废丝的比重这么高,那么弃之不用委实怪可惜的,因此,在17世纪世界上所有养蚕的地方(大明、波斯、印度、意大利、法国等地)。当地人都开始了对废丝利用的研究。在这其中,法国、意大利因为养蚕规模小得可怜而忽略不计,印度主要是野生蚕丝,也可以弃之不谈,单就说大明、波斯这两个养蚕有一定历史且还有一定规模的国家。他们两者对废丝的研究利用的程度就截然不同。
波斯人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在这方面一直没能好好利用起来,以至于在东岸人前往阿巴斯港贸易的时候,可以用几乎白捡的价格买到大量的废丝;而在大明就不同了,在刚刚恢复生产秩序没两年的宁波府,黄仪在各县收购生丝的时候,当地蚕农、商户手里的废丝可都是算钱的,只不过价格略次一些而已(因为废丝处理起来较为麻烦,工序很多,生产成本较高)。绝没有让你白捡的机会。
而东岸人处理废丝的技术,最初也是从这些大明移民(另还有少许技术较为精湛的意大利蚕农,他们对养蚕、缫丝的研究也很深,尤其是对蚕的病虫害方面研究的书籍,在后世清朝时还流入了中国,让中国人取长补短,好好学习了一把洋人是怎么养蚕的)那里学来的。只不过明人是代代相传的手工技术,而东岸人则是在吃透这些工艺后进行机械化设计,以使得整个过程更加简便、快捷,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大的效益。
在这个过程中,给废丝脱胶的工艺——将废丝先浸泡几天,接着在碱水中蒸煮,然后粗滤、清洗、晒干——很难用机器来进行生产。故这一步还是需要工厂工人们手工给废丝去除黏性物质;脱胶工艺之后便是梳毛和纺丝了,这些专用的机器与棉纺织机器差异不小(因为纤维程度不一样,物料特性也相差很大),但经过多年设计改进后目前已无大碍了,基本能够正常梳理、纺丝。
而在后续的织造过程内,东岸人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