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压力,无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政治层面来说。都确实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当然了,要想让所谓的“对西新思维”政策更加容易地付诸实施,自然少不得再拉上一些盟友了(主要是工商界的人士),毕竟有了这些投资于工商业的人士帮忙鼓噪。也更容易对执委会诸公们产生一些影响不是么?而且,工商业界也确实对西班牙的市场垂涎欲滴,这个总人口超过800万的市场容量够大,购买力在这个年代也还算可以。之前由热那亚人帮忙代理东岸商品在西班牙一些地区的销售,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大部分西班牙进口商品仍然被法国、英国、德意志、荷兰乃至意大利部分邦国所瓜分,东岸人的市场份额并不高,现在有机会强势楔入这个曾经对东岸人部分关闭的市场,同时顺便打压别国的工商业发展,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这次的机会必须要抓住,不然就太遗憾了!这就是大部分农业和工商业界人士的看法。
“现在西班牙输往新大陆的商品,只有极少一部分是自己生产的,其他要么干脆是别国商人找的‘西班牙亲戚’鱼目混珠,要么干脆就是走私过去的外国货。西班牙人自己真正能满足的,只不过占了十分之一罢了。”郑斌此时又充当起了工商界的说客,只听他说道:“我听秘鲁那边的商人说,从1545年开始,西班牙纺织品就已无法满足殖民地需求,殖民地甚至需要提前六年预定商品,这导致了走私盛行,比如英国人和荷兰人就以加勒比岛屿做基地,不断与西班牙进行走私贸易。而走私贸易的盛行使得西班牙工业进一步衰败,曾经拥有30万人口的塞维利亚当时有13万工人。但现在多数已烟消云散了,而即便没消失掉的西班牙工业也已经是别国商人的产业了,比如热那亚人购买了格拉纳达的肥皂工场和丝织工场,石匠、鞋匠、毯子编织工基本都是意大利人把持。小商贩、五金工砖匠、运水工什么的则由法国人充任;16世纪末,原本纺织业规模不小的昆卡已经没有织机在工作,塞维利亚也只有400台织机,很快又降为了60台。与此同时,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