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三十九章 独吞(二)(第2/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比克海流相汇合,成为厄古勒斯海流;另一支流沿海峡中轴北上,流速为36-57厘米/秒,到海峡北口,又与南赤道流-莫桑比克海流汇合,形成逆时针方向环流。12至翌年6月,这支北上海流在马达加斯加西岸形成一系列逆流,成为季节性的马达加斯加西沿岸流。由于莫桑比克海流的存在,海峡表层,终年有一高温水舌沿大陆海岸由东北伸向西南。月平均水温,2-3月最高,大部分水域在28c以上;8月最低,由南向北,约在22-25c之间。水温的垂直结构有明显的层化现象,温跃层随季节而变。4月,跃层深度为50-200米,温度梯度为01c/米;到10月,深度增至400-700米,梯度减弱为002c/米。海峡中部受两岸径流的影响,表层盐度较低,约351-354。深层以200米层为最高,南端可达356以上。因而在50-100米层出现较强的密度跃层。透明度中部较大,达40米。南北两端较小,各为25米和35米。

    潮汐属正规半日潮。潮差南北两端较小,东西两岸较大。大潮潮差,南北两端均3米左右,东岸的马任加和西岸的莫桑比克分别为52和48米。平均海平面以南半球的夏、秋季最高、冬季最低,振幅约8-10厘米。

    溶解氧以600米层为最高(在50毫升/升以上),表层次高(约5毫升/升)。1200米层最低,南部为040毫升/升,北部不到25毫升/升。相反,磷酸盐中的磷和硝酸盐中的氮,以1200米处最高,各处22-26和30-35微克-原子/升,表层和近表层最低,各为02和低于10微克-原子/升。但有机磷多集中于近表层。

    地质编辑

    海峡两侧陆架狭窄,陆坡陡峭。海底由戴维海岭、莫桑比克海盆、马达加斯加边缘台地和科摩罗海盆组成。戴维海岭纵贯海峡中部。海岭的西南面为莫桑比克海盆,因有戴维海岭的屏障,海盆北部沉积物较厚,南部则较浅。海峡底部的沉积物随地形而不同。东西两侧陆架以沙为主,从陆

-->>(第2/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