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四十六章 庙小妖风大(二)(第3/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气是如此之寒冷,他们只有把指头伸进嘴里才能保持温暖,他们还经常受到北极熊的袭击。尽管如此,船员们在巴伦支的鼓励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顽强地生存下来。直到第二年夏天,敞篷小船终于挣脱了坚冰的围困,又回到自由的水域。然而,这时的巴伦支已经病入膏肓。临死之前,他写了3封信,把一封藏在他们越冬住房的烟囱里,另外两封分开交给同伴,以备万一遭到不测,能有点文字记录流传于世。1597年6月20日,巴伦支死在一块漂浮的冰块上,那时他刚好47岁。两个多世纪之后,直到1871年,一个挪威航海家又来到巴伦支当年越冬的地方,并从烟囱里找出了那封信。巴伦支的航行不仅都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他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为后来的探险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了纪念他,人们便把北欧以北他航行过的海域的一部分称为巴伦支海。

    环境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04年8月24日发表报告说,位于北欧和俄罗斯北面、全球面积第10大的巴伦支海的生态环境正遭到多方面的严重破坏。

    环境署的报告说,最大的破坏因素是过度捕捞。尽管有关方面制定了控制措施,但渔民们为获取经济利益,仍对该海盛产的鳕鱼进行过度捕捞。

    破坏因素之二是石油和天然气的污染。在巴伦支海进行石油开采以及运输的活动越来越多,通过巴伦支海运送的石油和天然气大幅增长。

    破坏因素之三是一些国家在巴伦支海周围投放放射性废料。虽然放射性废料数目还不大,但已足以引起警戒。

    破坏因素之四是向巴伦支海引进新的海洋物种,从而威胁生态平衡。近年来,一种名为红王蟹的大螃蟹被引入巴伦支海,这种大螃蟹的迅速繁衍使其它物种受到威胁,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环境署的报告希望有关国家重视巴伦支海的生态环境,制定新的法规,采取新的措施,并严格执行有关保护海洋环境的国际法律文件。(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