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四十八章 庙小妖风大(四)(第3/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万元,没法再多了;优秀的阿拉伯马、土库曼马、拉斯切克马也差不多,一年不到三十万元的样子;干果一年也就三四十万元,总不能为了平衡贸易而狂进口逼迫东岸人民每顿都吃葡萄干吧;毛毯什么的就更少了,一年不会超过十万元;其他的杂七杂八的加起来,都不知道有没有二十万元。

    总的算起来,东岸每年从奥斯曼进口的商品总额也就140万上下的样子,若是不能用奴隶这种最为大宗的商品来平衡其间的差额,可想而知为了发全国军饷和官员俸禄已经愁得不行的科普鲁卢大维齐,绝对会断然削减东岸商品的进口份额,以平衡奥斯曼贵金属外流的趋势。毕竟这个国家的财政较为困难,近年来已经一再降低杜卡特银币的成色,以至于威尼斯铸造的杜卡特(被称为金色庚)在奥斯曼币值越来越坚挺,东岸银元也在不小的范围内开始了流通,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难哪!先挺过这两年再说吧。早就对这个结果有所了解的郑勇颇有些无奈,几年前本土就要求减少奴隶进口配额,他们欧洲商站极力争取了两三年的缓冲期,试图帮奥斯曼帝国想想办法。结果只见到奥斯曼越来越多地向东岸下各类商品的订单,自己的出口结构却始终调整不过来,终于酿成了今日这个结果。

    已经帮奥斯曼帝国和克里米亚汗国联系了农产品、木材(产于巴尔干地区,当时这里森林密布,大木极多)的销路了,、托斯卡纳、帕尔马等地也有不少商人尝试着向他们买货了(其实原本就有这类买卖,东岸只不过趁着波兰粮食产量锐减的东风,扩大了交易量而已),虽然暂时无法密布失去奴隶贸易带来的缺口,但多多少少能让他们的日子不那么难过了。

    不过,郑勇也敏锐地意识到,这样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东岸与奥斯曼乃至克里米亚汗国之间的贸易,估计在相当长时间内摆脱不了奴隶这个年贸易额在一百五十万元上下的生意。(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