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五十四章 河间(十一)(第2/7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因而鲸类有可能是由小型的中爪兽演化而来。根据推测,这些齿数不多,在浅水区捕鱼的中爪兽,经由逐渐转变为水陆两栖的生活形式后,再于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变成今天的各种鲸与豚。

    最早出现的鲸类为古鲸亚目(archaeocetes)原鲸科(protocetidae)。

    原鲸科动物均出现在5000万年前,化石分布在亚洲、非洲及北美。科学家对于在现今巴基斯坦被发现的巴基斯坦古鲸(又名巴基鲸,pakicet)的了解较多,这个生活在5000-5300万年前的生物化石,是个喷气孔(鼻孔)已移向后方,具有狭长脑室,且仍具有后肢的动物。在同时期的印度岩层中发现的化石证据也显示,在早期的鲸类间,已经有着难以想象的高度生态歧异性。

    较先进的古鲸亚目动物,是曾经被认定为爬行动物的械齿鲸科(basilosauridae)。这个科的动物大约存活在3800-4500万年前,虽然最早在louisiana被美国地质学家发现,但类似的化石也广泛的在新西兰甚至南极被发现。这发现显示古鲸亚目在4000万年前便已扩散到南方水域。

    较先进的古鲸亚目中另一分支,是至少包含有6种动物的硬齿鲸亚科(dorudontae),他们有较窄小的上颚,可能为滤食性;或是像现生大多齿鲸般,能藉此构造迅速夹住鱼、乌贼及鸟。

    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古鲸亚目在渐新世(oligocene)走入灭绝一途。但鲸类家族中的另外两个分支,即须鲸亚目(ysticeti)与齿鲸亚目(odontoceti),却衍生出13科近80个物种。

    鲸目特种

    形态特征

    鲸目体长1~30余米,体形似鱼,皮肤裸露,仅吻部具有少数毛,无汗腺和皮脂腺。前肢呈鳍状,后肢完全退化,体内仅存1对小骨片。尾末皮肤左右扩展而成水平尾鳍。无耳廓,由于皮肤下有1层厚的脂肪,借此保温和减少身

-->>(第2/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