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六十七章 河间(二十六)(第4/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些情况的反复出现使得很多人意识到要将所有农户的产品聚拢起来,整批出售,而这样做的前提是成立一些类似合作社的制度,就如同我们的巴西农村金融合作社在北宁、顺化地区所做的那样。”

    “……巴西农村金融合作社花费多年时间,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鼓动,到了1668年底的今天,这些曾经播下的种子已经有了初步的收获:他们为北宁地区相当数量的农户开设了银行账户,目前已经拥有了八千多名社员,吸收存款二十六万余元,并对超过两千名社员发放过低息农业贷款,合作社的名头至此终于有了些名副其实的味道。这样的情况几乎只会出现在我们国家,因为农村金融合作社存在的基础是所有的农民都是平等的,因此频繁出现在旧大陆乡村的犹太籍高利贷者在巴西是甚少见到的,一个经营水产养殖的农民或许身负债务,但他一点不感觉到吃力,也没有人能对他进行盘剥,因此在极大程度上也杜绝了人身依存限制,这对于造就大批有消费能力的农村中产阶级极为重要……”

    “……农业合作社的出现如今看起来已不可避免,因为这是他们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与大农场租赁者竞争的唯一手段。今年年中,商业重镇青岛县的乡村地区就注册成立了四家农业合作社一般来说是以单个或多个村为基础组建合作社的宗旨是购办农业生产所需的种子、肥料、工具及其他生活必需品,业务计值超过三万八千元,同时这些合作社同样也代社员出售各自的产品,以帮助那些不善经营的人获取更多的利益。”

    “……农业合作社集体同批发商、国营企业乃至政府进行交涉,交涉完毕后集体准备场址,购办各类生产、生活资料比如集体采买肥料、比如集体租赁农机、比如集体给牛群上保险等等并在收获后统一出售产品,最后再进行利润分配。这样的合作方式,使得他们在面对大农场租赁者的竞争时有了一定的自保之力,在国家政策的配合下,再也不是任人宰割和蹂躏的对象了,这或许是东岸乡村未来的发展方向……”

    写到这里,别

-->>(第4/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