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六十八章 河间(二十七)(第5/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了些小土窑烧砖制瓦,以就近供应建材之外,就甚少有人问津了,这让乡里、县里官员都有些“忧伤”,执委会诸公也有些头疼与海外殖民地相比,本土很多地方确实不讨喜啊,想当年为了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引导资金出海投资,结果这么多年下来后,国内老百姓开了眼界,结果却不怎么爱在利润率不高的本土投资了,尤其是新开的河间四个地理副区,让人无奈得很。

    不得已之下,他们一面讨论是否给予愿意投资河间的个人或企业减税在私人资本偷漏税严重的华夏东岸共和国,这一点有多少吸引力其实很难说一面授意邵正光、孙悟本等人通过报刊杂志开始鼓吹、忽悠,力图吸引更多资本去河间投资。此外,财政部也打算在全国范围内行新一轮公债,以募集资金在河间地区搞基础设施建设,要致富先修路的道路,不管在哪个年代都是一样的。

    当然了,若是上述手段不奏效的话,也不排除执委会诸公采取其他一些手段,比如限制海外投资、增加对外贸易企业上缴财政利润的比例等等。但这些手段不是没有副作用的,尤其是后者,当你决定不再执行贸易平衡政策,减少采购欧洲商品的份额时,这往往会引起一连串的麻烦,外交、政治方面的成本支出会变得相当高昂,一些以往不曾浮现的矛盾也会渐渐激烈起来,因此这个手段还是要慎重些,而这显然也是执委会试图将增加黄金产量作为选政策的原因所在。

    也只有施展完了上述手段,使得国内民间剩余的资金无处可去,才有可能将他们最终引导执委会希望看到去的地方。邵正光本人也在山茶县投资了数千元,与人合股承包了一小片山头,种植起了从中国大6引进的油桐树这种商品近年来开始在东岸国内逐渐走俏,北边罗国松家族就依靠这个了大财,因此现在也有一些外来资本开始投资这个行业了,而这些资本往往都来自比较保守、不愿意去海外高风险之地投资的商人,邵正光就是其中一员。

    “不写了,休息,好好养精蓄锐,明天去南边新成立的雷泽、钜野二县看看,采采风。

-->>(第5/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