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始于三四年前,这些明显是宫廷政变后上台的伊斯坦布尔新贵们的白手套主营各色英国纺织品,比如产自西莱丁地区的呢绒、曼彻斯特的棉布等等,渐渐在黑海一带东岸商品所无法覆盖的地方打开了销路。
说实话,东岸人一开始对他们并不太过重视,因为觉得这些英国商品质量不如东岸的好,价格却未见便宜,应该不至于有什么市场。不过,他们——主要指当地的外交、商业、情报方面的最高负责人高文刚——终究还是低估了伊斯坦布尔的新贵们对财富贪得无厌的渴望,在这些大人物们的卖力支持下,这些英国商品以惊人的速度在鲁米利地区铺货,然后渐渐蔓延到了克里米亚汗国,一个东岸纺织品的传统市场。
高文刚得知情况后立刻在第一时间组织人手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这些英国纺织品的质量比起以往虽有所改进,但仍然比不上东岸人的同款产品;忧的是东岸纺织品在价格上的优势已经大幅度缩水,这似乎是因为英国人在纺织技术上多年来积累的进步的集中体现。
话说,如今蒸汽机流入欧洲也已经有了一些年头了,能够独立整出一台蒸汽机的有英、荷、法三国,葡萄牙、西班牙虽然近水楼台,但真的是烂泥扶不上墙,尤其是葡萄牙的阿尔梅达家族,最先投资研发,结果到现在也只能生产出一个可靠性极低的四不像出来,以至于该国不多的工场主都拒绝使用这种东西,不承认这是一个合格的蒸汽机,也是醉了。
如今真正开始“大规模”(这个大规模其实也是相对的)应用蒸汽机这种划时代的动力机器的,说起来其实也就英格兰与瑞典两个国家罢了——后者还是荷兰商人引入的,主要用在铜矿、铁矿排水——其中英国人的使用尤其广泛和深入。
高文刚原本就隐隐约约听说,纽卡斯尔的煤矿主们采购了一些蒸汽机用来抽水,后来因为效果不错而扩展到了威尔士的煤矿和铅矿上,使得全英国的蒸汽机使用量超过了四十台,几乎已经形成一股风潮了,吸引了更多的资本和技
-->>(第4/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