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在工程技术低下的17世纪,东岸人自然是没能力填平鞑靼海峡的,从东岸本土过来的一些地理学家们一度将希望寄托在黑龙江身上,希望这条大河携带的泥沙能够将之填平,不过后来他们都失望了。因为这条河落差小、纬度高、森林覆盖率高,所以河水泥沙含量很少(甚至仅有的泥沙大部分还去填了三江平原),想要靠其填平鞑靼海峡以给库页岛的人民造福,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呢。
“贝加尔”号在第三天上午时分鸣着汽笛抵达了位于岛屿中部的黑水港,一登岸廖建功便看到了码头两侧大片大片的白杨防风林,以及看起来长势非常良好的麦田。作为东岸人最初登陆的地点,黑水港发展至今规模已经相当不小了,城区人口有七八千人的样子,近郊和乡村人口加起来总数则超过了一万八千人,非常惊人了——可以这么说,在这个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大岛上,一万八千人真的是非常大的数字了,这或许是因为这里集中了建筑材料厂、造船厂、木材加工厂、面粉厂、采石场、伐木场、煤矿、煤球厂、冶铁工坊、枪械修理所、海产品加工厂、皮革鞣制厂、肥皂作坊、肉制品厂等一些力的企业的缘故吧,大量的工人及家属极大充实了全县的人口,使得其直逼一万八千大关。
当然也不能忘了这里是东岸人在整个外东北地区的首府城市,开拓队、地区行署、军队等都将总部设在了这里,这又增加许多机关公务员、军人及其家属的数量,所以人口多也就不奇怪了。但同时显而易见的是,黑水全县一万八千人,其中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公务员、军人、工人的数量非常多,以当地的气候来说,是不足以养活这么多人的,于是这便要求外地大量的谷物输入了,这从黑水县码头及内陆地区大量的谷仓就能看得出来,这是一个纯粹的粮食输入县份。
码头内此时也停泊着另外一艘大船,看样子是从南方驶来的,船只吃水压得很深,从码头上滑轮吊杆下吊着的一包包货物来看,也许是从宁波运来的稻米。此外也有一些码头工人——其中既有明人,也
-->>(第2/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