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油厂、豆制品加工厂、饲料厂(以豆饼为主要原料),是下伊河县、伊河县两县的经济发动机之一,地位非常重要。
“伊河流域养人呐,一望无际的豆田、麦田、玉米地,看着让人心旷神怡。”戚汪平也很少见到这种大规模的农业聚集带,因此兴致勃勃的,只听他对身边众人说道:“伊河流域几个县,应该还有大片荒地没开发吧?”
“可以说绝大部分都处于没开发的状态。东岸大草原这么辽阔的土地,气候温和、降水适,除低矮的西岭山脉外,全境都是平原,是最等的农业地区。下伊河县是其的典型,全县这么大的地方,七万多人怎么可能填得满呢?更别说其他相当一部分还在从事其他产业了。按照我在远东任职时看到的情况,以清国人、明国人那种生活标准的话,我们县不夸张地说可以养二三十万人,还一点不费劲。现在嘛,嘿嘿,略有些地广人稀,年轻人留不住、留不住啊。”接话茬的是下伊河县县长,一位已经过了五十岁的前军人,在下伊河县工作很多年了,从村民兵主任一路向,历任乡武装部长、乡长、县保安团长、常务副县长、县长,是老资格的官僚了,话里话外也带着对央政策的一丝不满。
戚汪平宦海历练这么多年,对这位县长的那丝丝怨气自然是了然于胸的。说的不是央人为控制老区各县的公地分配指标,向边疆地区或未开发地区倾斜,逼着很多继承不到土地的年轻人不得不离乡背井,去外地战天斗地、拓荒生产。
这种行为,不但让老区的百姓们有着诸多不满,同时也让当地官员颇多微词,如眼前这位县长是了。因为那等于是在抽这些老县份的血,延缓他们的发展速度。作为地方父母官,发现在马大型工程的时候居然筹集不到足够的劳动力,这时候不骂娘出鬼了!因此这会在面对戚汪平的时候,这位老资格的直辖县县长装着胆子说出来了。
戚汪平平日里对这些话听得很多了,耳朵都已经起了老茧,因此这会听了自然也没什么反应,毕竟他内心里对此也是深为支持的。不然的话,
-->>(第2/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