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魏宫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9章:新君继立【二合一】(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功绩,宗令赵胜走上前,宣读赵偲的遗诏。

    这份遗诏,除了确定了赵弘润这个继位者的正统身份外,还有许多褒奖与勉励——褒奖是说给历代祖宗听的,大抵就是说我儿子多么多么出色;而勉励,才是对赵弘润讲的,大概就是嘱托他好好治理国家、善待臣民云云。

    在念完遗诏之后,宗正赵元俨与宗令赵胜皆退到两旁,此时,就轮到赵弘润对历代祖宗叩拜。

    这个礼数完成之后,就意味着姬赵氏宗族内部已经确立了赵弘润的「新君」身份——真正意义上说,此时赵弘润已经是魏国的君王了。

    至于朝廷设办的登基仪式,那只是面向臣民的。

    这不,待等赵弘润礼成之后,宗正赵元俨、宗令赵胜,以及在旁的大太监童宪,纷纷叩地拜见新君。

    亲手扶起赵元俨、赵胜等人,赵弘润询问道:“接下来是什么仪式?”

    赵元俨告诉赵弘润,接下来便是登基仪式。

    这个登基仪式,是由朝廷操办的,此时亦礼部为首的官员们,已经前往大梁城内城外各处神庙祈福,随后准备登基、祭天之事。

    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旧王驾崩后,首先是新君继位,在确定了正统之后,再由新君为过世的旧王发丧,同时昭告天下,这才是名正言顺。

    登基仪式、包括祭天,赵弘润当然不能穿着目前这一身丧服前去,因此,他跟着大太监童宪回到了东宫,脱下丧服、脱下太子衣袍,换上了内造局特地为他裁制的崭新的王袍。

    不得不说,看着铜镜中身穿王袍的自己,赵弘润感触颇深。

    曾几何时,他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他会成为魏国的君王,只想着当个闲王,每日吃喝玩乐,没想到世事弄人,最终还是让他穿上了这一身王袍。

    “陛下,不可误了吉时。”

    见赵弘润站在铜镜前发呆,大太监童宪在旁小声催促道。

    赵弘润点点头,在最后看了一眼自己脱下来的太子衣袍后,转身走出了东宫。

    待等他一行人来到宫门内的广场时,他的宗卫们,已穿戴禁卫甲胄,领着诸多禁卫在那里列队整齐,等候着赵弘润的到来。

    由于尚未发丧,目前这些禁卫还未戴白,且城内却与往常无异,要等到赵弘润正式登基、以新君的身份为旧王赵偲发丧之后,才算是真正的国丧之期。

    在宫门外乘上王辇,在许许多多禁卫军的保护下,赵弘润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前往城外的天坛。

    在穿过城内街道的途中,纵使有禁卫军沿途值守、封闭街道,但还是有许许多度的城内百姓围观。

    这些百姓,大多都不知老王赵偲已过世,只知道赵弘润这位新君继位,因此显得颇为兴奋。

    只有那些有经验的老人才明白:朝廷如此急急匆匆地操办新君继位之事,想必是因为旧王已过世的关系。

    在沿途百姓的围观下,赵弘润一行人出了大梁,来到了城郊的祭天天坛。

    在临近天坛时,礼部尚书杜宥领着朝中百姓前来参见,口称殿下——因为赵弘润对外的登基仪式尚未礼成。

    跟赵弘润一样,以杜宥为首的朝中官员,此刻脸上亦满是疲倦。

    这也难怪,毕竟他们代替赵弘润前前后后地参拜大梁城内城外的神庙,远比赵弘润辛苦地多。

    在双方见礼之后,礼部尚书杜宥与宗府赵元俨、宗正赵胜二人借步聊了几句,大概是想确定一下姬赵氏内部祭祖的礼数是否已完成,是否还有什么遗漏。

    在确定没有遗漏之后,礼部尚书杜宥便请赵弘润登上了祭坛。

    天坛祭天,是针对臣民的,因此由礼部主持而非宗府,是故宗府赵元俨、宗正赵胜二人倒也可以抽空在祭坛下歇歇。

    总的来说,祭天与祭祖的礼数步骤差不多,只不过贡品不同。

    在天坛四周如潮般城内百姓的围观下,礼部尚书杜宥领着赵弘润登上天坛,将一封祭文递给了后者。

    这份祭文,其实跟祭祖时的祭文也差不多,简单地说,大抵就是祷告上苍,我魏国的旧君赵偲过世了,现在由我新君赵润继位,并且,我魏国依旧会年年供奉上苍,希望上苍继续庇护魏国,使风调雨顺、无有天灾人祸云云。

    念完之后,赵弘润需将这份祭文投入了火鼎,看着祭文化作青烟。

    这会儿,只要天象别突然出现电闪雷鸣之类的坏天气,大抵就“代表”上苍接受了这件事,认可了赵润这位魏国的新君,然后礼部的官员向上苍献上贡品,之后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