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鉴宝秘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四六八章 国宝档案(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晴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

    乾隆皇帝认为这三件是稀有之物,将它们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名其收藏之室为“三希堂”。

    《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与《中秋帖》并称为“三希帖”。

    辛亥革新后,“三希帖”中除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仍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之外,王珣的《伯远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流出了宫外,被袁世凯手下的郭世五所收藏。

    郭世五死后其子郭昭俊因经济困窘,将“二希”带到香港,抵押给某英国银行,靠贷款度日。

    眼看着其贷款即将到期,如果无钱赎回,则此稀世之宝将按惯例被银行拍卖。

    由于当时不少外国机构与藏家对之分外觊觎,若“二希”一旦被银行拍卖,则国宝将很可能流到域外。

    1951年9月,时任新中国第一任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奉周总理之命,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离京出访印度、缅甸。

    在途经香港短暂逗留时,得知流失的国宝“二希”在香港可能被外国买去的消息,紧急向中央报告。

    郑振铎叮嘱香港著名的鉴藏家徐伯郊,想办法稳住郭氏,以待内地汇款抢救。

    徐伯郊马上找到郭昭俊,向其申明了大义。

    紧接着,徐伯郊又利用自己在香港银行界的众多关系,疏通了那家英国银行,答应郭昭俊的贷款由他负责偿还,并由自己出面担保,将郭抵押在那家银行的“二希”取了出来,然后同郭昭俊一起带着“二希”,按上级安排离港去了澳城。

    11月5日,周总理亲自给马叙伦(时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人写信,指示“同意购回王献之《中秋帖》及王珣《伯远帖》”。

    《中秋帖》与《伯远帖》的成功回购成为了建国初期回购珍贵文物的一件大事,被传为美谈。

    这些事儿都是柳怜知道的,但是她不知道的,却是这两件东西回国之后,却又因为一些见钱眼开的家伙,把东西卖给了老外。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