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孙策告诉他的东西。
孙坚战死的时候孙权尚且不足十岁,然而孙策的正确决策让孙家没吃任何的苦头,之后孙策更是从十六岁起家,领三千人伐江东,十年间南征北战,打下一片天下,位列中原雄豪。
加之孙策这个好兄长,在自己的弟弟面前从来没说过到底有多困难,到底经历了什么,在一无所知的孙权眼中,自己那愚蠢的兄长尚且能如此轻易的拿下天下的三分之一,位列群雄的顶点。
换成他孙权的话,只会干的更好,结果现实重重的给了孙权一巴掌,孙策起家三千人,打倒哪里,那里就有人望风而投,带着粮食兵马,拜倒在孙策的脚下,成为孙策的爪牙。
然而他孙权以最精锐的江东一万士卒起家,打了一年,险死还生,麾下上万士卒,到现在剩下的不过三千出头,最精锐的丹阳兵现在就剩下了身后的五百。
这种差距让孙权清楚地明白了,原来一直愚蠢的只是自己,所谓愚蠢的兄长只是他自己的感觉,而不是真实的孙策,一直以来不懂事的其实是他孙权,而不是那名他一直觉得蠢笨的孙伯符。
原来,自认为天才的自己,在自己兄长的面前,其实只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孙策当初打他的那一巴掌,其实真的是怒其不争,并不是对方在外人面前被他斥责后的羞恼。
到了国外,孙权彻底明白了,你别说拿一个玉玺了,你就是拿十个,罗马大军该把你往死了打还是把你往死了打。
大义,确实很重要,但是大义不具备普适性,以人类普遍观念来说,非同一文明、文化体系之下的大义,对于其他文明文化不具备任何的意义。
玉玺对于大汉朝的人来说很重要,但对于这个世界的其他帝国来说并没有任何号令的效果。
除非汉室镇压一个时代,将汉文明的光辉传递到上下四方,这样其他帝国才会认同立于华夏文明顶点的玉玺意味着什么。
然而这样的过程并不是证明了玉玺的大义,也不是证明了大义的力量,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