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奋斗在晚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九十八章 困难与希望(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怪不得宁大人这只新军如此之强。”

    孙悟范口中喃喃道。

    自古以来向上通道便是激发行动力的诀窍。向上通道如果通畅,那么不管是士兵还是读书人都会充满热情和干劲。

    可悲的是大明在这一点上做的并不够好。读书人有个科举可以寄托。即便一次两次考不上,还可以祈盼下一次。而士兵则完全不同。卫所兵完全沦落为军官的奴隶,除了种地干杂活什么也不会。最可怕的是士兵们种地所得尽数被军官拿走,只给他们微薄的口粮保证他们不会被饿死。

    在这种情况下士兵们自然态度消极,完全没有动力,只是麻木的活着。

    等到他们实在活不下去了就会逃跑。这就是明末卫所崩坏,士兵逃籍严重的根本原因。

    还有一点宁修认为也很关键,那就是一旦入了军籍想要脱籍比登天还难。

    老子当了军奴,儿子也得当军奴。儿子当了军奴,孙子也得当。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宁修认为这种制度简直就是反人类的,真不知道当初朱元璋是怎么拍脑袋想出来的。

    募兵制营兵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改善,本来一切都走向正轨。可惜另一项制度把募兵制的大好形式毁于一旦。

    明末各总兵、副将地位增加。为了笼络这些人朝廷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家丁制度。

    朝廷允许总兵、副将拥有一部分自己的家丁。后来发展到游击、参将也能拥有。

    家丁不同于一般的营兵,他们可以跟随将领调动,且往往跟随家主的姓氏,被视为将领实力的体现。

    像明末辽镇的祖大寿,就拥有九千名祖家军,以至于朝廷都不得不拨出巨额辽饷养着这群大爷。

    家丁往往吃好穿好甲胄精良,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

    这些家丁往往也是营兵中的主力,在作战时十分悍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按理说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军队更加强势,但只是理论上。

    因为军队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些家丁吃穿的越好,那些普通士兵吃穿的就越差。

    换句话说,家丁的一切都是将领们从普通士兵身上剥削来的。

    也许这些普通营兵不懂剥削的概念,但他们肯定会觉得不爽。

    反应在训练上那就是消极怠工,反应在战斗中那就是做做样子。

    他们肯定会想,那些家们吃好喝好,自然应该做先锋主力。我们吃都吃不饱指望老子拼命,做梦!

    所以不管家丁多么悍勇,都填不上普通士兵怯敌畏战的坑。

    那些家丁或者可以做到悍不畏死,但有什么用呢?普通士兵才是军队中的主力啊。

    所以明末战场上往往会出现极具可笑的一幕。

    几千明军被几百乃至几十人追着跑。不是因为他们打不过而是根本就不想打。

    不患寡而患不均。被区别对待最容易打击积极性。

    宁修甚至认为家丁制度就是营兵之癌。只要家丁制度存在,营兵就不可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我只是做了我觉得应该做的。将士们为了大明流血流汗,不应该让他们觉得没有个盼头,不能让他们认为人生没有希望。”

    宁修感慨一声道:“来吧,我带你去看看火器局。”

    在戚文等人的陪伴下,宁修和孙悟范来到了乌猪山岛火器局。

    这个局在全岛只有宁修以及戚文等少数将领知道,再就是在其中工作的匠人。

    这些匠人都是宁修从各地征募的。

    因为宁修开出的条件很好,这些匠人几乎没有犹豫就来到了乌猪山岛。

    宁修对于火器的研制十分重视。不管是火铳还是火炮都命令匠人们仿制、研制。

    佛郎机人的火器是最好的样品。除此之外宁修还把燧发枪的结构告诉了匠人。从现在的情况看,匠人们虽然没有做出燧发枪,但仿制出了鲁密铳。

    而火炮方面三磅炮、六磅炮甚至十二磅炮都已经做了出来。

    至于明军口中的大将军炮、二将军炮目前还无法做出,不过宁修相信在自己的激励制度的刺激下迟早能够仿制出。

    这两种火炮都是海战之中的大杀器。宁修知道西班牙人之所以能够称霸海上就是因为拥有这两种火炮。

    当然他也知道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最终被彻底击溃,这就说明仅仅倚靠火炮是不够的。火炮、船只、兵员素质,甚至作战时候的执行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宁修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